8月20日,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方坝村的毛家山上,1000余亩的桤木、柏树、花椒树郁郁葱葱。树下,处处可见跑山鸡。“过去的毛家山,是远近出名的‘光包梁\’,现在这里完全变了样。”鑫瑞家庭林场负责人刘勇颇为满足。
荒山变青山,得益于巴州区近年来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4年,巴州区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几年来,一系列改革举措在这里落地开花,巴州区也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巴州如何盘活人、财、地等资源要素,激发内生动力?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本报记者史晓露
地
改革集体林权制度 盘活森林资源
入伏以来,巴中气温连日攀升,刘勇和工人们并没有闲下来。山坡上一块黄土地已被平整出来,“要在这里建个花椒加工厂。”
因村民外出务工,方坝村的自留山多被闲置撂荒。2014年,刘勇在方坝村流转了500余亩林地栽植桤木、红杨等用材林。此后,他又逐渐把经营规模扩大到1000余亩。
四五年时间,原本闲置的自留山成了“聚宝盆”:不光有几百亩桤木、柏树等用材林,还栽种了3万余株花椒树,“保守估计,明年有望达到三四十万斤的产量。”
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刘勇还在林场常年喂养了5000只跑山鸡。“一年下来,养鸡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
这些都得益于几年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巴州区林权改革办公室主任毛中友介绍,过去自留山的林地使用权不能抵押。2014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后,巴州区允许自留山按合法程序变更为责任山,农民可在自愿前提下流转。截至目前,巴州区已变更自留山登记形式16826亩,变更后流转5860亩。
此外,巴州区还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放活商品林林地经营权,允许林权所有者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目前,巴州区共发展林下经济11.2万亩,打造生态旅游31600亩。
财
为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 撬动金融资本
8月20日,巴州区光辉镇许家岭村3组,贫困户许贵德正在自家的4亩鱼塘旁忙碌。
去年5月,许贵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基金获得了5万元贷款,用于发展养殖业和种植巴药。如今除了鱼塘,许贵德家里还养了80多只鸡鸭,种了2亩多的丹参。许贵德说,虽然刚起步,但今年也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享受到扶贫小额信贷的人还有不少。近年来,巴州区筹集资金6700万元,建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在对有意愿、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其生产经营性贷款提供免担保、免抵(质)押的信用贷款担保和财政贴息。“根据评级总得分,贫困群众最高可贷得5万元的低息贷款。”巴州区委农村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向禹介绍。
截至目前,巴州区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共向8938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58亿元,财政已贴息1600万元。
巴州区还创新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方式,建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等“六大基金”,采取贴息、担保、风险分担等方式,将单一的财政政策丰富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
据悉,2017年,巴州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实现贷款融资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3.57亿元。
人
盘活人才资源 打造农业生力军
8月19日,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电商服务站里,负责人何九江正在忙碌。
2008年大学毕业后,何九江曾在外创业过一段时间。决定返乡创业,源于一次新春座谈会。
2015年春节,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邀请近年来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返乡座谈。了解到何九江有返乡创业意愿后,李荣华不仅向其介绍了优惠政策,还带着他四处考察。熟悉情况后,何九江很快就开起了淘宝店,主要经营当地农户生产的土货。如今,何九江的淘宝店已带动该村30余户村民农产品的销售。
“巴州区乡村从业人员数仅23万,不足农业人口的一半,且大多为老人、妇女。”巴州区农业局科技教育股股长肖理川感叹。为此,巴州区提出,实施专业化社会人才集聚计划,打造一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对本地优秀的“土专家”“田秀才”或外地且自愿来巴州发展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近日,巴州区还出台政策,放活用人机制,鼓励涉农事业单位的在岗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在岗人员可以资金或技术入股农业企业,也可以离岗创办、领办、联办农业经济实体或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从事技术服务和生产工作。
新闻推荐
日前,记者从巴中市贫困学生救助中心了解到,主要用于解决高校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用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正在抓紧办理中。据了解,去...
巴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