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业主种植订单蔬菜。
□岳旭东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文/图
“以前村民害怕失去土地,宁愿荒着都不流转。自从村里实施了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后,我已流转到土地800多亩!”5月30日,在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村,一家农业公司的负责人高兴地告诉笔者。
今年,南江县在八庙乡普照寺村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做好“加减乘除”,唤醒乡村沉睡的财富,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帮助农户增收脱贫的新路径。
做“加法” 核资产
“普照寺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制定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开始清产核资、厘清家底。”八庙乡党委书记杨文生介绍说,普照寺村按照“分社核资、股权同价、整体运行”的思路,将各村民小组的“林、田、水、路、场、房、财、物”等8个方面分类登记,折资入账。
经过清产核资,普照寺村共有集体山坪塘19口11.2万立方米、供水站及管网5处、村办公用房120平方米、广场500平方米、校舍300平方米、公厕1处、集体留存 “四荒地”152亩,按照市场价格核定可流转集体资产63.8万元,财政投入“三减一补”后核定资产为90万元。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后,分类登记折资入账,最终锁定可流转经营性资产153.8万元为集体资产股金。
做“减法” 定成员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成员界定是关键。这关系到对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等涉农切身利益。
该村 “第一书记”周铎介绍,村“两委”将成员界定清楚后张榜公示,对全村320户1162人逐户逐人予以核实,对举家外迁户、外来户和挂靠户、分类登记在册。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确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005人拥有股权分配资格,有157人不享有股权分红资格,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做“乘法” 释活力
“当年的黄土地如今变成金土地了,我们也从农民变成工人。”普照寺村村民黄德楚说,他和妻子王翠萍身体都有残疾,在当地是典型的贫困户。两人将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在村里的一家砖厂上班,每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他们还通过小额信贷及其它辅助资金,建起了两层砖房。
目前,普照寺村共流转集体土地800亩,农户入股承包地516亩,入股山林1000亩,吸引规模发展农业企业1家,计划实现村产业投资4000余万元。出租集体闲置房300平方米,发包山坪塘18口,供水站经营性收入0.6万元,实现集体资产经营收入4.65万元。
做“除法” 鼓腰包
在充分尊重所有村集体资产股民的意见前提下,普照寺村确定了“三个1/3”的配股模式,即集体股占1/3、贫困户股占1/3、普通户股占1/3。
通过核算,贫困户股占51.3万元,人均占股4977元;一般户股占102.5万元,人均占股1150元。按照分配方案,将经营性资产确股到人,办理股权证书310本,其中集体股权证一本。量化分红到具体人时,普通户每股可分红17.2元,贫困户每股可分红150元,是普通户的8.7倍,体现了对贫困户的政策扶持。在现有贫困户脱贫后,股权按照“三七开”设置,集体占股3成,农户占股7成配置股权,确保了集体有收益,群众有收入。
通过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普照寺村山、水、林、田、项目、指标、人等多种因素得到了激活。“既盘活了集体资产,又盘活了人的思想观念;既培育发展了产业,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周铎介绍道。
新闻推荐
7月18日,南江县元潭镇元泉村田间地头,观赏万寿菊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据悉,南江县今年在元潭、下两、黑潭等乡镇连片种植了3000多亩万寿菊,成为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为2000多户农户增加了增收...
南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