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地人看来,这棵大树就是平溪的标志,来到这里就算到了渠江源头。本报记者唐云峰摄
卡门处的“石敢当”。
平溪人家。
众多小溪汇成南江。高志坚摄
平溪逼仄的水渠。唐明摄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渠江源头在哪里?
说法有三:北源大、小通江,东源州河,西源巴河。或因巴河的源头在四川境内纬度最高,故人们多视巴河为渠江的正源。2月26—28日,“两江行”采访组溯源渠江,一路向北,走进巴中,探访巴河的源头——位于米仓山尾部南麓的平溪。
千年驿道沿江行
2月27日,采访组在巴中日报社同仁的带领下,从巴中市区出发,沿南(江)巴(中)高速向南江县进发。这条路线,基本上是沿着巴河支流南江而行,采访组一行顿生疑惑:莫非以前就有一条古道沿着南江而行?它是否就是千年古驿道米仓道的一段呢?
同行的巴中文物工作者汪信龙的一番介绍,解开了大家心头的疑团。
据汪信龙介绍,古时出川前往中原的陆路有三条。西为金牛道。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要将金牛赠送给蜀王,贪婪的蜀王为得到金牛,便修通了翻越大巴山的道路,秦惠王却借此路命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捣成都,灭了蜀国。因蜀王为得到金牛而修道,故名金牛道。此道主要连接汉中到成都。东为荔枝道。该道存在时间较短,系唐玄宗为满足杨贵妃食新鲜荔枝的喜好,所建的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故称“荔枝道”,主要连接汉中到涪陵。北为米仓道,即汉中翻越米仓山进入蜀地的古道,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起于陕西汉中南郑县,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蜀地南江县境,后跨入巴中,又沿巴河、渠江南下重庆。此道既有水道,也有沿水而成的陆道,为米仓道主线。
汪信龙说,沿南江,依巴河、渠江,南下重庆,这是米仓道主道,已得到国内众多专家的认同。特别是南江沿线,经米仓道专家组考古调查,发现了许多秦汉时期的栈道孔和桥梁遗迹。接着,他又讲起了这条古道上的一些地名和历史故事,以进一步印证米仓道的价值。
汉初时,韩信因被刘邦所弃,便隐于西楚之地,萧何受刘邦命追回韩信,便是沿米仓道南下。
南江县西南沙南公路两旁,有一片皇柏林,大小数万株,最大的需两人才能合围。相传,三国时,张飞过南江,取巴中,后镇守阆中为太守令。当时战争频繁,道路崎岖,通讯不便,为了便于往来,张飞整治道路,植树标道。因柏树是官方所植,以作为道路标记,故名为“皇柏”。
魏国大将张郃于八蒙山被张飞打败后,退还魏地,也是顺米仓道回到今陕西南郑一带的。
唐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之子、曾被立为太子的李贤被武则天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其流放之路也是米仓道。今南江县城郊外有太子洞,即李贤遗迹。
蒙古帝王蒙哥率大军进攻南宋时期的四川上游,一路大军经金牛道抵达广元,再顺嘉陵江而下,一路大军则翻越米仓山,经米仓道南下,两路大军直逼四川当时的首府——合川钓鱼城。
汪信龙所讲的这些历史或传说,一下子使我们的探源之路变得厚重起来,我们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如溪南江蕴神奇
采访车辆在南江北下高速后,一路穿行在深山峡谷间。汪信龙介绍说,眼下伴着南江的公路,多是在原米仓古道的基础上建成的,在民国时期,米仓古道仍在使用。
我们着实难以相信,与公路相伴、连小孩都可轻易跃过的溪水,竟也能称为南江——或许,当下正是南江最温驯的时候吧。因为,河床依然很宽,高出溪面四、五米高的岩石虽多为坚硬的花岗岩,但表面却较为光滑,这明显是江水冲刷的结果。
望着被称为南江的潺潺小溪,我们越加期待渠江源头的临近。然而,我们车行半个小时、接连穿过两个场镇后,仍在继续前行,再看看依旧称为南江的溪水,还是先前那个样子。
在关坝镇玉泉村,公路与溪水终于分了“家”,我们就此下车,关坝镇则早已派人在此等候。尽管时间已临近中午12时,但大家兴致高涨,决定逆溪而上,直奔源头——平溪。带路的是关坝镇干部吴太明,他介绍,走路到平溪,最快也要半个小时。
“这里其实已经是光雾山景区范围。光雾山属米仓山的一部分,米仓山则是大巴山山系的一部分。”一路上,吴太明边走边给我们介绍相关情况,“这里生长有不少巴山水青冈,据说是榉木的一种,榉木制品在国际上被炒得很俏。而在全国,巴山水青冈分布极少,上世纪70年代,林业专家才在南江县境内发现这一树种。”
在光雾山里,还有野生动物黑熊。吴太明说,就在我们行走的这一山谷里,生长有不少野板栗树,去年10月,玉泉村一村民在山谷中拾野板栗,就遇见了一头黑熊,黑熊将村民的臀部抓伤了一大块,所幸被同行的其他村民及时发现,得以脱险。
听着吴太明的介绍,记者不禁掏出手机,打开网络开始搜索光雾山的珍稀动植物,结果令人惊讶:光雾山的珍稀植物中,巴山水青冈被称为“冰川时期的‘活化石\’”,红豆杉、桫椤等珍稀树种,人参、灵芝等名贵中药材,皆不乏其中;珍稀动物中,则有金钱豹、猕猴、黑熊、大灵猫、狼等。
跋山涉水到源头
沿着山谷里的溪水,踩着乱石滩,我们前行约20分钟后,来到一个堰口处,不得不从右侧上坡,在左边是高岩、右边是流水渠的渠堤上行走。行走的这段渠堤长约20米,宽度却不足半米,行走起来稍有不慎,不是跌下高岩,便会掉入深约2米的水渠里。但大家没有退步,依旧坚定而小心翼翼地前行。
记者有些纳闷,在山谷中一路走来,无一处人家,这一堰口和水渠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吴太明解释说,就在我们下车开始步行处,是光雾山林场的一处管理站,修堰口和水渠是为了引水发电,供管理站用。
“别看这山谷较深,周边也是深山老林,但在最里面的平溪却依然住有人家。”吴太明的介绍让记者一阵兴奋。
颠簸而荫蔽的小路上,汗水渐渐浸于项颈间,大家纷纷卸下外衣,系于腰间,继续向前……
“哇,泰山石敢当!”正行间,队伍中有人认出了路旁的一块高米许的花岗岩立石,上头凿成凶恶的鬼神模样。同行的考古专家刘敏说,泰山石敢当立于路旁,主要是用来辟邪的。吴太明则补充道,就在这块立石背后仅10米远处,是两座山之间的狭口,名为卡门,宽度不足两米,中有急流和飞瀑,人们很难通过,是古代军事防守的要地,相传这里曾发生了一场大战,死了许多人,“现在,狭口的石头被打掉了一些,人们过往方便多了。沿着这条路,往上可走到大坝(牟阳故城),再进入陕西。”
过卡门,沿溪旁小道上行约百米,一片面积数十亩的乱石滩出现在众人面前。吴太明说,这里就是平溪,以往这里并没有这么多的乱石滩,小溪仅2米宽,去年爆发了一场特大山洪,就冲成这样了。
比乱石滩更高一层的台地上,是羊圈和栅栏,却不见农户和羊。“要找农户住处还要往里走。”吴太明指着更远处的一片竹林说道。
乱石滩靠我们行路的一侧,一株大树高20余米,树径约1米,是我们一路走来所见到的最大的一株树了。是什么树种,吴太明也叫不出名字,“应该不是水青冈。不过,如今它已成为平溪的标志,来到这里,就算是到了渠江源头了。”
源头农家唱山歌
“胡佐斌,你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农户。”到了平溪,众人停下了前进的步伐,原本计划在这里拍些图片就折返,不料,本报总编辑唐云峰却给记者临时单独安排了一个任务。
在吴太明的带领下,记者过乱石滩,翻栅栏,穿竹林,很快来到当地一农户家,恰遇一位村民正在给山羊喂草。
村民名叫袁宗良,今年48岁。他们家在关坝镇上已买了房,父亲和孩子都居住在街上,只有他和妻子留在平溪,为的是养羊,“一年可出栏20来头南江黄羊,收入2万元左右。”
袁宗良说,他家祖上并不在平溪,而在南江县的上两乡,1977年,父亲这一辈人为了分得更多的田地,便迁到平溪来了。“现在只有两户人在这里居住了,都是1977年一起迁来的。”袁宗良透露,父亲那辈才迁来时,平溪原住有七、八户人家,“他们世代在这里居住,但这些年都陆续迁走了。”
“这里出行确实不方便,公路根本没法修进来。卖羊子时,一次只能牵上几只走路到关坝街上去卖;平时吃的粮食、油盐酱醋等,也只能从关坝街上买起背回来。从平溪到关坝,要走20多公里路。”
不过,袁宗良眼下并不想离开这里,除了养南江黄羊,他家还养了13桶蜜蜂,一年可卖6000多元蜂蜜,“养蜂子撇脱,平时也不喂它什么,由它自己在山里采花粉。”
记者顺便问起了平溪那株大树的名称,袁宗良回答,那叫水马杉。记者用手机网搜,却没查到这一树名——莫非,它比水青冈更为稀有?
平溪就是溪水的尽头了吗?就这一问题,记者也向袁宗良请教。他则说,真正的源头,还在平溪上游的七、八公里处,但那里是真正的深山老林,人迹罕至,几无人往。
袁宗良房屋外侧,是一条流淌着山泉水的小渠,袁宗良说:“这水是从山上引来的,是真正的山泉水,很干净,喝了不拉肚子。”说罢,当场将手洗净,捧了一口水灌进嘴里,咕噜一声便吞进肚里。
不过,这水并不是引来喝的,而是流到下面的蓄水池,专门用来发电的。蓄水池中,竟有不少细长的小鱼游来游去,袁宗良说,这鱼是野生的,叫木叶鱼,外面小溪里也有,只是小溪里的水是流动的,平时很难发现,它主要以水中腐烂的树叶为食物。
采访间,一位裹着黑纱头巾的大娘走了过来。说实话,她那头上裹了一层又一层的黑纱巾,记者还是儿时看见农村的老妇人才有这种装束,而今,这种装束在我们广安几乎绝迹了。
大娘名叫张正芝,今年68岁,然而脸上却颇有光泽,几无皱纹。她说,在大山里生活,空气新鲜,吃的菜都是地里自家种的,喝的是山泉水,加上没有什么忧愁,心里很开心,所以不显老。
大娘有个爱好,就是唱歌,她会唱20多首歌曲,既有民歌,也有山歌。记者请她唱两首山歌来听,她很乐意,当场就亮开了嗓子。初听一遍,记者并未听出歌词来,但觉得声音嘹亮,旋律虽然简单却很优美,颇为悦耳。
大娘说,她年轻时还喜欢对歌,就有点像电影《刘三姐》那里面的感觉,如今,人虽老了,但依然想唱歌,只要心情高兴,就会独自唱上几曲,也不管这山里有没有人听。她还专门强调说,她唱的这些山歌不是从书上、电视或其他地方学来的,而是当地老百姓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是光雾山里原汁原味的“土特产”。
新闻推荐
2日14时40分左右,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大道朝阳段某公司负一楼发生爆炸,造成1至3楼受损严重,4至8楼不同程度受损,初步调查为天然气泄漏引发事故。据四川省南江县委宣传部通报,截至2日...
南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