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迁居公路边 让群众安居乐业有面子
太白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片区县和川陕革命老区县,全县66个村中有54个属贫困村,贫困户2879户近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3%。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压倒全县一切工作的大事。
太白县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移民搬迁搞了多年,仍有1404户群众居住大山中。去年,县上在全市第一家提出移民搬迁“两年任务一年完”目标。打破常规,专门选择靠近公路、中心村、集中居住点、景区及产业园区的地方做“地皮”。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与银行合作贷款1.4亿元。县财政追加扶贫投入,全面兑现贫困户建房补助政策。仅移民搬迁建房补助款就达7500万元,成为该县历史上补助款量最大、搬迁户最多的一年。
记者来到鹦鸽镇马耳山村,走进搬迁户张文瑞家,屋顶有太阳能,三室两厅铝合金门窗、防盗门、瓷砖贴的地面,连同厨房、卫生间的装修,几乎与城里不差两样。张文瑞说:“从山顶上搬下来,就像掉进了福窝窝。住在公路边,打工方便,今年过了一个红火年。”
在鹦鸽镇中心社区集中安置点,栋栋楼房漂亮美观。搬迁户武波说:“几辈人都在山顶上,冬天房子四面透风。现在的单元房,暖和的很。”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23个,集中安置率达98%,走在了全市前列。
“配餐制”为治穷之策 让贫困户鼓腰包有底气
脱贫路子千万条,太白县把产业脱贫作为治本之策。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甩掉“懒汉气息”想干、乐意干、能干好?县上没有搞“拉郎配”,也没有搞“一厢情愿”,而是实施“政府配餐、群众选餐、干部送餐”帮扶机制,引导贫困户围绕高山菜、绿色果、特色养、林特药、乡村游等主导产业,精心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主导产业和副业,由包抓帮扶干部“一对一”送产业到户,与贫困户共同制订帮扶方案,使所选所配产业和群众心连心、利连利。
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的问题,县上制定落实10项特惠扶持政策,摸索推行了“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园区+贫困户”及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
贫困户袁梅菊说:“去年我在园区打工收入超过1万元,打了工,又免费学到了草莓作务技术,已经脱贫了。”
鹦鸽镇马耳山村贫困户李六娃压着指头给记者算他家的收入账。产业扶贫1200元、养牛补助2500元、耕地补助140元、林地……看着牛圈里拴着的5头秦川牛,他说:“国家扶持我,我致富有信心。脱贫了,说话就有底气了。”
目前,太白县引导贫困户新发展蔬菜2万亩、药材杂果万余亩,养殖土蜂1.2万箱,开办农家乐30余户。去年,全县贫困户依靠产业人均增收近2000元。
干部包扶不留空隙 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
一户贫困户也不能掉队。太白县夯实干部责任,为每户贫困户找到了“扶贫线”和“联络线”。
太白县推行实施“5321”帮扶工程,为全市夯实脱贫攻坚根基树立了样板。具体是:县级领导每人包抓5户贫困户,正科干部每人包抓3户,副科干部每人包抓2户,其他人员每人包抓1户。全县在7个镇成立了“包镇扶贫团”,为每个镇村组建驻村工作队,为所有贫困村下派“第一书记”,全县69个部门、49户企业帮扶54个贫困村,28名县级领导、472名科级干部和15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2546户贫困户。这还不算,县上又将产业脱贫与每个包村单位、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年度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包扶干部吃住在农村,随时给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还邀请省市专家、农技“秀才”给贫困户讲政策、传技术、教窍道,使一批贫困家庭劳动力学到了本领,找到了就业岗位。“农技宝”为贫困户提供政策、技术、信息、营销等一揽子服务,“两员”增收行动更是让832名贫困群众成为“拿工资”的护林员和保洁员。财政兜底,使1200多名特殊人群吃用无忧。县财政拿出60万元,为全县贫困人口购买人身意外伤亡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解决了贫困户后顾之忧。
“局里每个干部与贫困户不是亲戚胜过亲戚,掏腰包买树苗、买化肥,贫困户有活儿一起干,啥困难都跑着帮,真正成了一家人。”鹦鸽镇马耳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刘红岩说。
新闻推荐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开展的“我身边的好典型”2016年第三季度入选名单揭晓,共有10位师生入选。他们的平凡事迹展示着乐于奉献、敬业创新、品德高尚、见义勇为、诚信互助等品质,为身边师生传递正能量。...
太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