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夏收,对于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岐山籍著名作家冯积岐来说,记忆深刻。他在散文《在省作协干临时工的那七年》中,描写了一场与家人龙口夺食的抢收情景。
当年,冯积岐在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学习。1990年6月8日,冯积岐一考完试,就赶紧去火车站搭车回岐山,因为家中有七亩六分责任田,这时节,正是夏收的紧要关头,耽误一天,一场雨就会使麦子芽在地里。冯积岐坐火车从西安到达蔡家坡时,已是晚上十二点,没有去岐山县城的客运车,还有16公里的路。他赶紧坐上一辆摩托车,没多久老天爷开始“变脸”,闪电响雷;摩托车车主到岐山县城外后不愿再走,冯积岐一口气跑了七八里路,跑回村子一看:“打麦场上灯火通明,全村人都在打麦场上垛麦子。”
蚕老麦黄,绣女下床。收麦是大事,人人参与,那时,冯积岐六七岁的儿子就在麦垛子顶上干活。妻子用谷叉向上撂麦捆,儿子稚嫩地学垛麦子,妻子忙着干活脚踩上铁叉,受伤了也顾不上去医治,只是用纱布包了包,就赶紧接着干活。这一场景,看得冯积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把儿子叫下来,立马加入垛麦子的活计中。伴着轰隆隆的雷声,全村人和雷雨天抢麦子;直到凌晨两点左右,才将麦子垛好。
第二天一大早,冯积岐骑着自行车去岐山和凤翔县交界的麦客集上请麦客。然而,活多人少,他没有请到麦客,只好赶回家和妻子一起赶往坡地割麦。妻子是割麦的好把式,冯积岐形容:“她弯下腰,镰刀挥出去一个扇面形,左手紧紧地攥住麦子,三把就是一捆子麦。妻子捆的麦捆子紧凑、俊样,好像画家几笔勾出来的速写。”顶着毒日,两人一天时间就割了二亩六分地的麦子。
麦捆被装上架子车,夫妻俩拉着一车麦子走在凹凸不平的坡路上,不慎翻车了,四五十捆麦子倒在土塄下。这时,看着跌落的麦捆,冯积岐又困又累又气,只能和妻子又把麦捆重新装回架子车。回家后,妻子做饭,自己磨镰刀刃子,不小心让镰刀刃子割伤了手掌,用手绢一扎,次日又接着割麦子。如此,白天割麦,晚上碾打,一家人拼命干了六天,终于将麦子收完。
冯积岐描述的这场麦收紧张、忙碌、焦急,让人感受到了龙口夺食的急促和辛劳,令人感慨农民不易。冯积岐写道:“我觉得,作为农民,我活着,就要劳作。劳作再累,也不是苦难,而是生活中精彩的一部分。”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张琼撰写,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渭水之美生态之韵日益丰富 宝鸡市两年治理滩区7.8万亩形成湿地和水面景观1.3万亩
本报讯记者近日从市水利局获悉,宝鸡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以来,坚持柔性治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机制,渭河治理水平不断提...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