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 凤县新闻 麟游新闻 千阳新闻 陇县新闻 眉县新闻 扶风新闻 岐山新闻 凤翔新闻 太白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岐山新闻 > 正文

磨坊的记忆 于萍

来源:宝鸡日报 2018-12-14 16:40   https://www.yybnet.net/

 国庆节假期带孩子回老家,到村口刚一下车,我老远就看见了那块醒目的红色招牌——××面粉厂,看来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时代虽然不同了,但父亲在执着和坚守中,让曾经的老磨坊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那些关于磨坊的记忆刹那间充盈了我的心田。

我的家乡岐山县杜城村地处箭括岭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小麦的独特品质,这里盛产的小麦面粉在古代一直是朝廷的贡品。臊子面、锅盔、搅团、面皮……几乎每一样美食都离不开小麦面粉。

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有一盘石磨。每次磨面时,饥肠辘辘的我和其他小伙伴就恭敬地候在一旁,像是在等待着一场饕餮盛宴。等大人们磨完面粉后,孩子们会一窝蜂地涌上去,争抢磨眼里残留的麸皮,用手掬着吃。

上世纪80年代,磨面在老辈人心目中是不容小觑的大事,整个过程极具仪式感。磨面那天,奶奶总要早起和母亲一起将小麦倒进大铁盆里,用清水淘洗几遍,在阳光下晾晒,然后装进麻纱袋,用架子车拉到几里外的西庄磨坊。西庄磨坊的磨先进了许多,机械化的电磨子代替了人力石磨,省时省力。有时磨面的人较多,母亲往往要从早到晚排队等候。

1993年,父亲琢磨着在家门口开一家磨坊,他拿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微薄积蓄,加上亲戚朋友的资助,在村口盖起了几间房。父亲多次去省城考察,引进安装了当时最时兴的电磨子。麦子自动上料,细白的面粉犹如一股瀑布倾泻而下,原本费心耗时的磨面变得方便快捷了,面粉的质量也更加上乘。父亲为人乐善好施,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拉着小麦来我家的磨坊磨面,伴随着电磨子的轰鸣声,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好转。

1997年,我在益店高中上学。每个周末,我都要回家背馍。母亲给我烙的锅盔,粉白细发,火色均匀,麦香浓郁,惹得同学垂涎。在那段艰辛而又难忘的岁月里,是父亲的磨坊带给了全家人简单而又朴素的幸福,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红火了起来。

2000年前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的青壮年陆续进城打工了,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父亲的磨坊也渐渐褪去了昔日的光芒,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05年,随着弟弟在省城求学就业,父亲离开世代居住的村庄,在城里开了一家岐山面馆,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弹指一挥间,十年的时光就这样悄然而过。

2016年,花甲之年的父亲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家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回老家。我们原以为,辛劳了一生的父亲终于可以享享清福了,可我们想错了。父亲在母亲的陪伴下回到村里,他修葺了磨坊,要做放心面粉。父亲说,在城里待了多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们不再愁吃穿了,但想吃一口没有添加剂的面粉却变难了。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要把全麦面粉做成良心粉,让人们吃得更放心。他改进了磨面机设备,申领了营业执照,注册了食品专用商标,继续用传统方式加工面粉,小小的磨坊一下子升级成了小型面粉加工厂。父亲也再次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回乡创业的典范。

乡村的磨坊不仅仅是父亲一生坚守的事业,更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闻推荐

三级联动共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陕西省各地政协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协会议精神

本报讯(通讯员张少华黄媛阮国胜李强熊煊记者王斌实习记者王君茹)连日来,陕西省各地政协纷纷召开党组会议、主席会议、视频会...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磨坊的记忆 于萍)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