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 凤县新闻 麟游新闻 千阳新闻 陇县新闻 眉县新闻 扶风新闻 岐山新闻 凤翔新闻 太白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千阳新闻 > 正文

石鱼相伴的磨朝村本报记者 张家旗

来源:宝鸡日报 2017-11-17 17:43   https://www.yybnet.net/

千阳县草碧镇有一座小村庄,名叫磨朝村。村外有一条山沟,是古时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市井黎民都知道的地方。这条山沟名叫“石鱼沟”,里面有不少鱼化石,也因此,磨朝村的村民都说,这个村过去在水底。 11月 14日,记者走进磨朝村,寻找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古书里的乱石滩

从草碧镇出发,顺着上草路向东北方向行 10多公里,就能看到磨朝村的村牌。记者对磨朝村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这里的山不高、河不宽、屋不大,人也不多。记者到来的时候正是午后,村中街道上没啥人,只有零星的几个村民,或在院门前洗衣服,或在屋檐下吃面,每个院子里都晒着厚厚一层玉米粒,在冬日暖阳照耀下,整个村庄静谧而悠闲。

听到记者要来寻找村里的历史印迹,磨朝村村支书何建明笑着摆摆手,说磨朝全村也才 120户村民,而且也没出过啥名人,所以名声不显。接连走访了几位 70多岁的老人,也都纷纷摇头,说自己从小到大,只听过村里关于“石鱼娘娘”的简单传说,而且也只有一两句语焉不详的内容,对于记者“想听故事”的要求,实在爱莫能助。

磨朝村真的寂寂无名吗?李满成并不这么看。

在千阳县档案馆工作的李满成,这几年和同事一起收集了许多关于千阳历史的资料。他告诉记者,在古时,磨朝村可热闹着呢。根据李满成手中的资料,磨朝村过去叫“乱石滩”,在明朝时是千阳四大古镇之一,是古时陕西通往甘肃诸地的要冲。

这一点,在志书《石门遗事》里也有记载。

《石门遗事》是清顺治年间千阳知县王国玮所撰的志书。明末清初之时,千阳因为连年战乱和灾荒,人口凋零,尤其是明嘉靖年间的洪灾,将千阳所有的文史资料全部毁掉。于是王国玮编纂的这本《石门遗事》,便成为千阳县存世最早的志书,距今已 360多年。

在《石门遗事》的影印本中,记者看到关于乱石滩的记载:“乱石滩,旧有乱石庙、透影碑,今毁。又乱石镇通平凉诸地,贸易往来居近千家,今绝无人烟矣。”短短几句记述,却道尽了明朝时磨朝村的繁华和清朝时的落寞,令人唏嘘不已。

石鱼沟里的石头鱼

磨朝村现在的名气确实不如明朝时那么大,但是说到村旁的石鱼沟,却在收藏圈里赫赫有名。从古到今,石鱼沟中发现了不少鱼化石,吸引了宝鸡市不少收藏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关注。

在村民骆鹏英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些年来她捡拾的鱼化石。只见平整的岩石上,能看到黑色的鱼形印迹,每条都在 10厘米左右,鱼头、鱼尾、鱼鳍、鱼骨都清晰可见,用水泼上去,就像鱼儿仍在水中游动一样。骆鹏英告诉记者,自己小时经常去沟里玩,每次一下雨,雨水都会冲出许多鱼化石,他们便随手捡着玩。“听村里人讲,磨朝村一带以前都是海洋,或者以前在水底,所以才会有这么多鱼。很难想象以前是什么样子的。”骆鹏英笑着说。

在何建明带领下,记者走进石鱼沟。山沟两旁岩壁陡峭且平滑,就

像用刀竖着劈下来一样,据

他介绍,这种岩壁是纯天然形

成。沟中流淌着浅浅一条小溪,只有一步宽,小溪两旁的河床松软,脚踩上去还有一定的弹性。河道两旁都是芦苇丛,不时便能看到几棵数十年甚至百年树龄以上的杨树,两旁的山坡上则种着不少山药,可谓别有一番景色。

记者走近一处被挖开的山壁,只见山壁上方是暗红色的泥土,下方则有一道 30厘米宽的岩石层。这层岩石呈青灰色,与上方的泥土颜色对比明显,仔细看去,岩石层里都是页岩,像瓷砖一样整整齐齐堆在一起,用手轻轻一抽,就能抽出好大一块岩石,再一搓,就能将岩石搓开。何建明说,鱼化石就是从这种岩石里发现的。可惜由于时间关系,记者只是匆匆翻查了几块石头,未能发现鱼化石。何建明告诉记者,前几年石鱼沟里修路时,工人曾挖出一块鱼化石,石头里的鱼仅有半条身子,但只这半条身子,便有 1米多长,令人啧啧称奇。

记者随后联系了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万红莲。万红莲听了记者描述后表示,沧海桑田,石鱼沟在过去可能确实是海洋或湖泊,经过复杂的地质变化、地壳运动后,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因为没有去现场,所以万红莲无法确定是海相沉积还是湖相沉积,但村民认为磨朝村过去在水中的说法,应该是靠谱的。

《石鱼歌》里的石鱼沟

石鱼沟里的鱼化石,早在明代时就有记载。记者在明朝时编修的《陕西通志》中查到如下记载:“石鱼:出汧阳西四十里,有鱼陇,掘地破石得之。状若鳅鲫,鳞鬣俱备,可辟衣蠹。”清人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也写道:“汧阳县有鱼石,状如馒头,破之即成两石,各有一鱼形,鳞鬣宛然,以手摩之,作鱼腥。溪中所产之石皆然。”

由于文史资料的遗毁,明朝时石鱼沟的景象记者已无从得知,只知道在清朝及清朝之前,石鱼曾作为千阳特产之一向朝廷上贡。古时,为了讨好达官显贵,县州官吏也常驱使民众进沟挖石,用以赠送。王国玮曾写有《石鱼歌》,在他之后,清人陈超也写过《续石鱼歌》,两首诗中都描述了开采石鱼的景象,并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批判。

《石鱼歌》中说:“长吏负弩戒后至,倌人夙驾效前驱。葄枕徒悬犯雪霜,鹄面鸠形劳辟除。悬崖峭壁时崩坠,惴惴临穴多踌躇。妄意空中藏瑰异,天荒凿败敢徐徐。搜踪觅迹无攸获,扣向山灵口卒瘏。”令人不忍卒读。

至于村民口中的“石鱼娘娘”,记者也在古籍中找到了原型。在《乾隆增补千阳志》中,有一段关于“石鱼娘娘庙”的记载,但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只能认清“石鱼娘娘庙,县西三十里,草碧峪溪西,为东人戕伐,庙毁……”等大字,小字则记着“……世传有……处子,奋烈捐生,有遗骨在乱石……或曰张姓……张女祠云,俱无可考,止存遗像……”等内容。

《石鱼歌》中也简略记述了这个传说:“为问当年谁作俑,张女曾来驾輶车。冰心玉质奋贞烈,怒向山中悠捐躯。血光化碧诞鳞鳞,朽骨遗留香井闾。”

结合《乾隆增补千阳志》和《石鱼歌》,记者试着拼凑起了一个凄美的传说:有一张姓女子居住在石鱼沟中,因为战乱或贼患的威胁,她愤而跳崖。后来,附近村民感动于她的贞烈,便将她称为“石鱼娘娘”,并坚持认为,沟里的石鱼就是张姓女子的骨血所化。

在石鱼沟深处一处向阳的山坡上,记者看到一间孤零零的土房,这间土房极小,门只有一人高,被一圈荆棘包围,外面整个山坡上都种满了芦苇。何建明说,这就是“石鱼娘娘庙”。记者走近看,发现房中并无神像,也无香火痕迹,庙内外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所以便无从得知这间庙是何时何人所建。

站在山坡上,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摆,不远处,几棵古树坚强地撑起天空,两旁山头上,远远传来牧牛牧羊的铃铛声。铃声悠悠,仿佛从千百年前穿越时光而来。

新闻推荐

扶贫路上忙碌的干警身影—— 千阳县政法系统助力脱贫攻坚侧记

本报记者弓旭东11月9日,冬日的太阳没有温度,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天气虽冷,但千阳县崔家头镇庄科村的牛虎琦却开心地笑着。在县司法局干警的帮助下,他家的灯亮了,水管也终于淌出水来。老...

千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千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石鱼相伴的磨朝村本报记者 张家旗)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