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乌鸡”其实不是什么乌鸡新品种,就是一种普通乌鸡,因该项目由宝鸡千阳县柿沟村第一书记周军提出,脱贫攻坚工作组组长林晓峰便为它起了这么个“诨名”。名字听来诙谐,但其“入住”千阳县柿沟村却是一波三折。小小的养鸡项目,折射了扶贫工作所需的耐心和智慧。
NO.1六顾养鸡场学经验
实际上,柿沟村对林晓峰而言有地利人和之便。11年前,他在乡镇工作时就曾联点包抓这个村。去年再回村子,林晓峰发现很多贫困户家中光景一如当年,特别是一位曾被村民视为能人的老瓦匠,因给孩子做换肾手术,花光积蓄因病致贫,更令他感到扶贫工作艰巨。
柿沟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主导产业不明晰,如何为村子发展注入活力,驻村干部们一合计,从产业扶贫入手。
为什么选择养殖乌鸡?昨日,扶贫工作组成员王栓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两点:一是劳动量小,适合村里留守人群饲养;二是经济效益高,回报高。
不过,扶贫干部基本没有什么养殖经验,从理论到现实还有一定距离,怎么给村民把好关带好路?林晓峰告诉记者,只能以勤补拙。好在,周军丈人就是养鸡达人,能随时给几位干部作技术“帮扶”。
去年五六月,周军、林晓峰、村主任老徐组成三人行,自带干粮自驾车,六赴宝鸡周边养鸡场,一方面比对算账,一方面偷学经验,最终选定价值最高的黑乌鸡。鸡种定下来了,问题是怎么安全请回来?群众关切,包扶单位关注,另有其他村经验教训,几位驻村干部都压力山大。最后,几人琢磨向制度求教,设计多重“安全阀”:为保证成活率,鸡苗在出场时达到一斤以上,做过6-8次防疫;考虑到群众庭院卫生问题,为他们赊欠鸡笼、食槽等养殖设施;为防止鸡苗“入住”后水土不服,还向村民发放鸡病防疫药物,发放时请鸡场师傅现场培训养殖技术。
NO.2村民清晨等候领鸡苗
周详的报告很快过审,周军所在帮扶单位慷慨解囊7万元包扶款。林晓峰仍记得去年7月6日的场景:院子里套好的鸡笼颇为壮观,那是三个小伙子从上午干到天黑的成果。这也证明了当初把鸡笼运到鸡场装鸡,再运到村上的计划不妥。最终方案调整为在村上组装鸡笼,这样可省下不少运费。
首批鸡苗于次日6点开始现场装笼发放。结果清晨5点22分,林晓峰就被嘈杂声吵醒,“许多群众已拉着架子车,推着手推车等在村委会大院里。”6时许,鸡苗准点送到,发鸡苗工作在工作组和两位村干部的协作下完成。因为忙碌,周军中午饭都没顾上吃。
这一切看似顺风顺水,意外的是,供货商却不干了。因鸡苗紧俏,货未供完,便催要货款,每天好几个电话催促周军,催的扶贫干部像热锅上的蚂蚁。
NO.3如果你爱他让他去当扶贫干部
扶贫工作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获得推进。经过一段时间协商周旋,供货商最终同意按计划送来第二批鸡苗。令林晓峰感触尤深的是,只要干部做好了工作做细了工作,群众就会给出积极回应。他清晰地记得,在发放第二次鸡苗时,有的群众比上次来得更早,有的干脆拿着干粮自觉排起队。
周军告诉记者,对于贫困户来说,鸡苗、鸡笼、食槽等全部免费,每周还有聘请的养鸡达人上门“辅导”养鸡技巧,由村里和包扶单位出资,为病鸡开药方,贫困户需要承担的只是鸡饲料,而这完全可以就地取材,相当于零成本。
如今的柿沟村,已有91户贫困户养殖黑乌鸡2600只,去年贫困户徐连翠仅靠养乌鸡就挣了3000多。对扶贫干部来说,此间多次出现家人病重情况,也常遭遇孩子无法照看的为难,林晓峰笑着说,“扶贫干部纷杂的工作劳其筋骨,让微薄的收入饿其体肤,让各种事务使其应接不暇……可我的理解是,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当扶贫干部,因为这是一次难忘的人生之旅。”
本报记者王继成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夏季,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多发,农作物特别是苹果树、梨树等最怕遇到。6月21日傍晚,千阳几个镇就突降冰雹和暴雨,不少苹果树、葡萄树等受损了,唯独海升苹果园的苹果树“安然无恙”……果园里...
千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千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