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卫
宝鸡千阳是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去年以来,千阳各刺绣合作社积极吸收贫困户、组织贫困户从事刺绣生产制作,采取资金搭载、项目捆绑、制作刺绣产品等形式,使全县1000多名贫困群众依靠制作刺绣走上脱贫之路。
久闻千阳刺绣的名气,日前,记者慕名来到千阳县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走进车间,几名妇女正在忙着手中的活,一位爽朗精干、40岁上下的妇女满面笑容地迎了出来,她就是金达莱刺绣合作社的创始人王海燕。
在金达莱合作社的办公室兼展示室,琳琅满目地摆满了各种刺绣产品,有虎头帽、虎头鞋、小孩肚兜等等,色彩鲜艳,乡土气息浓厚。据了解,金达莱合作社现有会员150多名,吸收35名贫困群众从事刺绣生产。合作社生产的刺绣产品种类已经由最初的十多种,达到了现在的上百种,产品远销杭州、北京、上海、台湾等地。
千阳刺绣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千阳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民间艺术刺绣之乡”,以千阳刺绣为代表的西秦刺绣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已建成刺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12个,从业艺人近万人。
家住闫家村的贫困户妇女张丽霞,儿子在西安上大学,女儿在县城上小学,丈夫在周边打零工,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王海燕知道这个情况后,就把她动员到合作社来。经过培训,张丽霞掌握了刺绣手工制作技艺,但收入不高。去年,王海燕又教她学习电动缝纫机。现在,她已经熟练掌握了电动缝纫机操作技术,在合作社每月收入达到1300元以上。她逢人就高兴地说:“是刺绣合作社帮我走上了脱贫路,使我的孩子上学、生活有了保障。”
王海燕说,去年合作社销售额达100万元,搭载贫困户11户,每户到年底分红1600元,每月还对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会员上门送技术、送订单、送报酬。
在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记者见到了正在家中做刺绣活的70岁老人邓列梅,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手中正在绣着一个红艳艳的肚兜,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老人说这是在做北京来的订单。老人告诉记者,家中有两个孙子正在上学,属于因学致贫,靠着加入鑫兴刺绣合作社,在家中就能接上活,每年靠刺绣也能挣上两三千元,补贴一些家用。
闫家村的村支书王书贤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正打算把刺绣产品和当地的土蜂蜜、农家醋、手工挂面等一起进行包装,实现产品的品牌化和规模化,再借助媒体、网络等进行推广,希望把闫家村的牌子打响。
据了解,去年以来,县扶贫办、文化广电局、职业中专多次举办贫困户刺绣培训班,培训贫困群众近千人。县上的秀萍绣庄、鑫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太阳鸟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等也都面向贫困户开展刺绣培训活动,积极吸收贫困户到刺绣企业打工或上交刺绣产品,全县1000多名贫困群众依靠刺绣制作走上脱贫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向红今年56岁的刘武奎,是千阳县南寨镇刘家坳村二组村民。家中五口人,他和妻子患大骨节病,母亲去世前看病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了外债,日子过得紧巴巴。背着一身的债务,刘武奎寻思着怎样...
千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千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