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海涛
30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幼苗长成大树,意味着孩童变成壮年汉子……同样意味着一个机床学徒工可以成为业界公认的“金牌工匠”。
田浩荣,48岁,1989年参加工作,30年来经他手装配的数控车床就有上千台。这些年,精湛的业务能力让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首届十大杰出工人”、“首届宝鸡工匠”……然而,他最习惯、最喜欢的称呼却是工友们喊的“田师傅”。田浩荣说:“别人能发自内心地叫我一声‘师傅’,那就是对我最大的尊重。”
“田师傅”是如何成长起来的,靠的就是上进心、事业心和传承之心。
上进心“拼”出来的“最年轻”骨干
1989年夏,田浩荣从宝鸡技术学校毕业。当他走进宝鸡机床厂装配车间时,这个18岁的年轻人暗暗较着劲——好好学,好好干,要当就当技术骨干。
轰鸣的车间里,这个年轻人开始起步了。他先后干过总装钳工、刀架刮研、普车箱体装配,机床厂的很多老师傅依然记得田浩荣的“拼劲”:别人休息,他在干,吃饭空隙,有啥不懂的,他就反复问,遇到加班加点的时候,这个小伙子总是干劲十足,甚至连续7个晚上通宵达旦地工作……
在田浩荣看来,拼命学、拼命问、拼命干,正是自己提高手艺的最佳捷径。而经年累月下来,这个年轻人光笔记就记录了厚厚的20多本,他的技术不但将同龄人远远甩在了身后,更是得到了老师傅的首肯。
1997年,随着工厂日益发展壮大,厂里决定举办建厂以来的第一次装配技能考试,选拔技术能人。作为一个年仅26岁的小伙子,田浩荣也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考试。当时的考试题目是进行DL53光机装配,包括装箱、刮拖板、对丝杠。考试中,田浩荣毫不怯场,凭借过硬的技术取得了优异成绩。那一年,全厂共有16人被评为技术骨干,田浩荣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
身为全厂最年轻的技术骨干,田浩荣更“拼”了,他依然不知疲倦地学习提高。田浩荣31岁那年,公司引进韩国某公司产品,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人员开发出一种全功能数控机床,可是,这种机床的床头箱主轴常发生故障。由于主轴上所用的轴承都是进口件,价格昂贵,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田浩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他无数次的摸索、尝试,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装配方法及轴承隔套计算公式,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由此,也解决了国产轴承的装配问题,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企业节约15万元。
事业心“啃”硬骨头的技术尖兵
市场大潮风起云涌,机床行业有着鲜明的“高、精、尖”特色,市场倒逼每一家企业拿出高人一等的技术和更为优质的服务。田浩荣凭着不断学习,啃下了一个个技术“硬骨头”。
一次,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供应重庆某企业的一台CK7516机床车活时圆度很不稳定,田浩荣临危受命赶赴重庆。经过认真分析,田浩荣凭着他扎实的功底和多年“装箱”经验,很快就排除了丝杠、拖板等原因,最终将问题锁定在床头箱上,他以极快的速度对床头箱进行了拆卸,重新进行了装配,问题迎刃而解,带去的预备轴承又被带了回来。
1999年,湖北一企业同时购买了一台从美国进口的机床和一台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床,在机床几何精度交检时,进口机床的跳动为0.02mm,而田浩荣则把机床的跳动控制在0.002mm以内,精度明显优于国外设备。田浩荣一流的技艺赢得了国内同行的称赞,他已经站在了挑战行业尖端技术的最前沿。“我干的活首先要让自己放心。”这是田浩荣的一句口头禅。他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对自己严格要求,追求精益求精,按规定要求干到0.01mm,他要求自己干到0.005mm,确保装配的机床达到最佳。要知道,一根头发的直径一般在0.05mm左右,田浩荣是在不断追求行业顶尖中的顶尖。
这些年,田浩荣啃下的技术“硬骨头”数不胜数,尤其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田浩荣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完成技术攻关项目更是达30余项。
传承心“育”出来一支工匠团队
田浩荣认为,“技艺就是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不管谁遇到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直到对方完全理解掌握。
近年来,田浩荣摸索出了不少技术“绝活”,每到培训课和现场操作课,他从不藏着掖着,而是将压箱底的技术拿出来与大家交流,同事也发自内心地说:“业务精湛只是‘匠人’,而毫不藏私才是真正的‘匠师’。”
面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田浩荣认为,这里既是技术攻关和技能推广的场地,更是传、帮、带的课堂。如今,48岁的田浩荣依然在机床生产一线工作,每当站在工作台前,他总是在干的进程中边讲解、边操作、边示范,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机床装配骨干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董宁宁通讯员韦晓宁李社良)四月芳菲正春天,苹果花海醉春色。4月7日上午,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镇苹果花海歌声飞扬、...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