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秦玮玮
12月 23日,本报小记者团在宝鸡日报社举行认识青铜器文化主题活动。活动邀请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老师,带领大家边了解历史知识,边动手做青铜器模型、剪青铜器剪纸,通过学、做、思,多维体验和感受青铜器深厚历史文化。
学全方位了解宝鸡之宝
宝鸡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青铜器是宝鸡之宝。而对宝鸡人来说,青铜器博物院不仅是大家了解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宝鸡市一张闪亮的“名片”。
你知道这座“宝库”里都有哪些“宝贝”吗?当天活动一开始,博物院的常家乐老师提问后,小记者们纷纷说出了何尊等自己熟知的青铜器。常家乐介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收藏、研究和展示青铜文化的博物院,汇集了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 1500多件,其中最早铸铭‘中国\’一词的何尊是我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青铜鼎是古人用来干什么的?”“你们知道哪些有关鼎的成语和典故?”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问题吸引着小记者,大家对青铜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师在讲解的同时,播放幻灯片,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让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来,鼎是古人用来煮肉的炊具,分为圆鼎和方鼎,圆鼎“肚子”圆圆的,有“三个脚”,两个“耳朵”;方鼎“肚子”是方形的,有四个“脚”、两个“耳朵”,它们上面分别装饰了环带纹、乳丁纹。
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还说出了大名鼎鼎、人声鼎沸、一言九鼎、三足鼎立等与鼎有关的成语和典故,拓展和启迪了思维。参加活动的家长表示,这次活动将历史知识、延伸思考等结合,活学活用,让孩子们享受了一次文化盛宴,十分有意义。
做指尖上感受历史温度
接下来的动手环节,小记者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要做一件属于自己的“青铜器”。大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泡泡泥捏出自己心中五彩缤纷的青铜器模型,用剪纸剪出青铜器造型,在指尖上感受历史温度。
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把泡泡泥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用来捏“鼎”的“肚子”,用大拇指在圆形的泡泡泥中间戳一个洞,沿着洞向外边转边捏,做出一个碗状的模型,然后再拿出剩下的两个部分,分别为“鼎”捏出“腿”和“耳朵”,装饰上波浪状的环带纹和点状的乳丁纹,粘在一起。不一会儿,一个个色彩斑斓、有模有样的“鼎”就做成了。
“看!这是我做的属于自己的‘青铜器\’”,小记者姚翔瑞展示自己做的“方鼎”,他还特意捏了“中国”两个字,放在“鼎”的“肚子”里。姚翔瑞说:“以前虽然去过青铜器博物院,但是这次动手做‘鼎\’,十分有趣。”
“青铜器包括爵、尊、鼎、觚、簋等,爵,是古人用来喝酒的;簋,是放食物的……”随后,老师一边将画有不同青铜器图形的红纸发给小记者,一边讲解青铜器知识。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乐滋滋地分享着自己的剪纸以及学到的知识,脸上洋溢着笑容。小记者高心瑜高兴地说:“我知道了青铜器的分类、器型、纹饰演变,还有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收获很多。”
家长高玉萍带着孩子一起动手做剪纸,她表示:“学知识和动手做结合起来,孩子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不仅挖掘了孩子的创造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
思知家乡爱家乡爱祖国
通过老师讲解和自己动手做,触发了大家对青铜器的进一步思考:“青铜器只有中国有吗?”“青铜器除了用来喝酒祭祀还用来干什么?”“青铜器为什么是青色?”……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主任翟慧萍一一为大家解答。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世界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古巴比伦两河流域,但是中国的青铜器种类丰富多彩,被贵族用于祭祀以及身份的象征。青铜器分石器、乐器、车马器、兵器、水器、酒器等种类。青铜器是一种合金,由红铜、锡、铅三种金属熔铸而成,原本是金光灿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成了青绿色、青灰色等色彩,然而这些颜色就像为青铜器穿上盔甲一样,与外界空气隔离,才能让青铜器历经几千年却依然完好。
小记者张家玮边听边记,他说:“原来青铜器有这么深厚的文化,我的知识面又拓宽了,以后别人问起我的家乡,我会自豪地向他们介绍青铜器。”
翟慧萍表示,博物馆对孩子来说,是走进历史、发现文化的宝库,是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将博物院“搬”到孩子身边,为大家带来一场青铜文化盛宴,带领孩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就是要让大家全方位了解青铜器,让文物“活”起来。
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翟慧萍说,这次小记者认识青铜器文化主题活动发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家文化自信,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文化课、实践课,更让孩子们通过活动知家乡、爱家乡、爱祖国。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22日零时,宝鸡市交警部门组织警力上路查酒驾时,一男子驾车强闯高新大道上的查缉卡口,撞上警车后逃逸,之后又连撞私家车和警车。交警将其强行控制,该男子经抽血检测酒精含量达到醉驾程度。目...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