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怀宇
当冬日的阳光温暖宝鸡大地的时候,站在高处向西望,群山壮美如画。就在这群山之中,藏着一个叫王家咀的村子。全村 130户人家, 65户是贫困户。
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是王家咀村群众多年来的梦想。为了帮村上群众圆梦,市档案局与王家咀村结成帮扶对子,一帮就是 12年。局长换了 4任,驻村干部换了 6茬,不变的是持续不断的帮扶,改变的是 41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
背沙子上山修建引水工程
2005年 12月 5日,市档案局承担了一项任务:帮扶陈仓区坪头镇王家咀村脱贫致富。两天后,当几名干部来到这个村做前期调研时,个个心里发酸:全村只见山沟,不见平地;村民分散居住在土房里,大部分破旧不堪;好几户人家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吃水更是难上加难;道路又陡又窄,一脚没踩好,就会跌下山沟……整个村子的面貌,看起来灰头土脸的。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市档案局制定了一项铁律:持续帮扶王家咀村不撒手,并且成为业务工作之外的首要任务。
先解决吃水难。当时一些村民表示怀疑,他们说,几辈人都没解决的事情,帮扶干部就能干成?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这些人哑口无言了。
帮扶干部找来专业技术人员,山上山下忙个不停,又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山路崎岖难行,从村委会到四组村民居住区,需要步行一个小时,干部们常常累得两腿发软。
干部的所作所为,激发了村民的热情。在给三组村民修建引水入户工程时,由于道路问题,预备好的沙子、水泥只能放在半坡上,距离目的地还有将近 1公里的路。如果雇人搬运,资金不足,怎么办?这时,不少村民站了出来,说了句“咱就往山上背”。
每位村民平均要背完 500公斤的重量,帮扶干部也不例外。于是,这个小山村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男女老少、干部群众,或多或少地背起沙子、水泥,行走在上山的小路上,犹如一条不屈不挠的钢铁长龙。至今,提起此事,村民们仍旧津津乐道、自豪不已。
在随后的几年里,“安全引水入户”这件事,一直被帮扶干部记在心头,但凡出现问题,马上解决。今年夏季干旱少雨,一座蓄水池不能正常使用,他们又重新找水源,改造了原有工程。
六名年轻干部挨个驻村
自来水入户,家家有了照明电,但是,王家咀村的贫困问题不可能随之解决。
这个村的耕地面积有 1255亩,全部属于“两无一少”:无平地、无水浇地,产量少。种粮食,亩产最高 200公斤,最低的才 50公斤左右。
先天不足后天补,一茬接着一茬干。帮扶干部们从一点一滴做起,逐年解决村子的实际困难。“当时我们村,秋收最麻烦,要一个多月时间哩。”村会计王林学提起当年收庄稼时的艰辛,不住地摇头。他说,到地里去,几乎没有生产路,干啥全靠手提肩背,有些地方,花费一个上午才能收回来一捆麦。
修建生产路,解放劳动力,让村民有时间出去打工挣钱。每一位帮扶干部都将这件事记在工作日记的头一页。年年筹划,年年修建,直到村民可以将三轮车开到地边,收割庄稼最多只花费两天时间。
村里的老党员王志华对此颇有感触,他说,生产路好比山里农民的富裕路,帮扶干部抓工作,抓到了点点上。村里有两条小河,前几年要么卷起裤腿蹚水过,要么踩着大石头过,如今修了两座桥,大卡车都能开过去。今年,又花了几十万元,给村上修路哩。
市档案局共有 20多名干部,其中 6名年轻干部,一个接着一个到王家咀村担任驻村干部。村委会办公室的一个墙角,就是他们的起居室,吃饭、休息都在这儿。也就在这儿,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措施,经过反复考虑后,最终敲定。
贫困户的笑脸是最好的鼓励
山里的冬天,寒风肆虐,贫困户张伍宝的家里却温暖如春。“我去年秋天就住上新房了,冬天不烧炕,用电暖。”张伍宝的言语间带着兴奋。他媳妇接过话茬说,过去家里的三间土房,老鼠把墙都快折腾空了,一到冬天,四处漏风。去年,他家拆了旧房盖新房,日子上了一个大台阶。两口子你一言我一语,笑着给记者说帮扶干部的功劳。
贫困户王春华曾经与张伍宝一样,整天为房子发愁,如今不但搬进了新房,还种了 1亩核桃、1亩花椒,养了 4头猪。王春华笑着说,儿子出门打工,不再为家里担心了。
“房,是咱农民的底气!”贫困户王哲一语道出心里话。他说,几年前,家家户户都种了柴胡;这两年,又种了花椒、核桃,这都是帮扶干部给咱打的底、鼓的劲。
扶贫关键在扶志。此话,在年过六旬的贫困户窦军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出来。他的儿子、孙子因为发生了意外事故,不幸离世,老伴由此落下了精神疾病。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帮他树立信心。这几年,窦军不但种了两亩花椒、两亩柴胡,还走村过镇收购花椒、柴胡,成为小有名气的商人,嘴角时常带着微笑。
今年 5月底,市档案局干部闫海成接过了王家咀村的“帮扶接力棒”,担任第一书记。他心里装有一本帮扶账: 12年来,各种投资 148万多元,新建房屋 67户,修路 10公里;与 2005年相比,全村产业发展总收入增长了6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10倍; 4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站在山头俯瞰全村,村支书王碎善感慨地说,终于告别了“灰头土脸”的日子。
9月份,西山 8位驻村第一书记成立了“产业扶贫联盟”,并且注册了“醉美西山”商标,闫海成是其中之一。他说出了 12年持续帮扶的轨迹:先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村民致富信心;再扶助产业发展,拓宽收入渠道;如今,不断闯市场、创品牌,发展特色经济。“以后的致富路会越走越宽!”他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PVC管材在家装中常被用作下水管,在宝鸡市创业的一名大学生却用它做了个“机器人”,摆放在自家店铺门前欢迎客人。11月16日,记者在市区新建路建材市场某PVC管材店外,目睹了这一新鲜事。“机...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