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被称为国家的青铜器之乡。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内陈列的“周秦文明之光”展览,展示了西周王朝在宝鸡发祥和秦国在宝鸡崛起的历程,荟萃了宝鸡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玉器、金器等精品600余件,呈现出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实,生动地再现了周秦王朝时期的多个历史侧面,使人们认识到青铜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化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堪称一部不朽的青铜史书。特别是馆中展出的国之重器《何尊》,其铭文中首次出现的“中国”一词,不仅吸引观看者,更是让游人感到惊叹!
博物馆内通过大量出土青铜器的展示,展现出宝鸡青铜器之盛。按比例制作的宝鸡地形沙盘上,标明了宝鸡的三区九县及重要的遗址遗迹,吊顶上设置有“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及“宝鸡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历史上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有上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大镇院之宝——毛公鼎也出土于此,宝鸡可谓是名符其实的青铜器之乡。
西周,是青铜器发展最兴盛的时期。周人立国后,各方面都继承了商代传统,一方面对商文化进行大量的学习与吸收,同时青铜器制作和铭文书法也随着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而获得极大发展,不仅青铜器数量可观,而且器中的铭文出现长篇大作,书风大多承袭殷商余绪,笔道首尾出锋,结构严谨精到,布局参差错落而富于动态美、韵律美。书法成就最高者,当首推《何尊》铭。《何尊》铭虽属两周早期金文,但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深厚雄伟,因而《何尊》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宏的格局,从而为世人瞩目。
《何尊》内的铭文共有122个字,它的最高价值就是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训,营建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这一重要史实,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同时,“中国”两字作为词组,是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这是中国人应当记住的一件大事。青铜铭文,就是用青铜铸造出的宝贵历史,除了印证史籍和弥补史籍的不足之外,它们又代表着真实、诚信,代表着久远,代表着不朽。《何尊》已成为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说起这件宝物的出土及收藏经历,博物馆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真实的故事。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原是西周遗址,这里曾发现过一些西周时期的文物。贾村镇西街有一姓陈的人家。他们的屋后有个约3米高的断崖,陈家常年在崖根取土,上面未取土的地方便突出来一个约几立方米的大土块。1963年的一天,陈家老二恐怕这个土块倒下来会砸伤人,就搭起梯子,想用镢头把它挖掉。不料没挖几下土块就掉了下来。出人意料的是,大土块破碎后竟从里边滚出一件古铜器。除去锈土后,这件青铜器露出了饕餮纹。陈家人不知道这是件国宝,清理干净泥土后,顺手就把它放在房中装粮食用了。1965年8月,陈家因经济拮据,就把这件青铜器连同另一些废铜混装在麻袋里,卖给了宝鸡市一家废品收购站,总共只卖了30元钱。时隔一个月,也就是1965年9月的一天,宝鸡市博物馆的职工老佟,来到这家废品收购站,有位老职工告诉他,最近收了件古铜器,问他要不要。老佟一看这件青铜器,立刻双眼放光。只见这件青铜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它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老佟看到此处,连声说:“这不就是周代的文物吗?我们当然要!”老佟当天就将件宝物搬运回了宝鸡市博物馆,收藏至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在广州召开。作为本次电影节特邀单位,宝鸡市陈仓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虢镇小学、陈仓区实验小学参加了此次盛会。近年来,陈仓区教体局积极落实中省市关...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