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 8月,申新纺织厂从武汉迁到宝鸡,经过一年筹建, 1939年 8月开始小批量生产。迁到宝鸡的申新纺织厂,在日机频繁轰炸和困难重重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措施和防护方法,攻坚克难,保护生产设备和人员安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棉纱产量不断上升,到 1943年,工人达到 3400人,运转纱锭 24684锭,平均日出纱 1248件,全年生产棉纱 14980件。这种发展速度和生产成果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为国人树立了榜样,受到全国上下的称赞,被人们赞誉为生产抗日物资的中坚、防护敌人空袭的典范、宝鸡工业的基石、宝鸡第一代产业工人的摇篮。
■李维藩
供应了抗日军需棉纱和布匹
抗战时期,由于军队的扩充,军需物资需求量日益增大,申新生产的棉纱和布匹,一开始大都供应给军需局所属的被服、军布、毛毯、军袜等工厂。在当时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军队需求,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管理政策”,对各纺织厂生产的棉纱大部分以市场价 70%的价格强行统一征购。 1939年 8月,申新纱厂迁宝后生产的第一批棉纱便被“依法征购”。到 1943年,征购的“统制纱”占生产量的三分之一,而价格降为不到“评价纱”的一半,比市场价低得更多,售给官方的“评价纱”,也要打 6%的折扣,申新每给政府售出一件“统制纱”,就要比市价少收 5000元至6000元。仅 1942年,就少收 100多万元。 1942年 8月,国民政府电令申新
停售民用棉纱,产品全被征购。 1943年,又实行“加工代纺”政策,产品全部上交政府。据不完全统计,申新纱厂1939年至 1945年生产的 6万多件棉纱和 1942年至 1945年生产的 400多万匹布有一半多低价供给了军方,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支援了“西北工合”生产抗战物资
抗战期间,“西北工合”16个事务所组织了近 20万难民和失业工人生产军需民用物资。仅 1939年就为前方将士生产军毯 5万条、军大衣 3.6万件,为八路军承制棉衣 10多万件。1939年至 1945年,“工合”共为抗日
将士生产军毯 500万条。生产这些产品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申新供给的,仅 1942年 1月,申新为“工合”军毯处开出的棉纱提货单就达 266张,同年 3月至 5月,为“工合”军毯处开出供应“兰人钟”牌 16支纱 52件, 6月供 91件, 12月又供 20支纱 63件。这一时期,“工合”生产毛毯、军大衣、棉衣等所用的原材料几乎全是申新纱厂供给的。
总结了
战时生产的有效经验
随着申新纺纱和织布工厂的全面投产,日寇对宝鸡的轰炸也日益频繁。1939年 8月,日机轰炸西安大华纱厂造成重大损失后,申新纱厂经理李国伟决定在厂后长乐塬下建造窑洞工厂,将设备转入地下生产。工程 1940年 1月开工, 1941年 2月完工,共投资 113.3万元,建成 24个直洞,其中
长度在 60米以上的 7个,最长的达110米,并由 6条横洞穿过,互相连通,宽度 2米至 2.5米,最宽处达 5.5米,总长 1793米,建筑面积 4847.5平方米,使用面积 3954.46平方米,洞顶距地面 50.3米。 1941年 4月 19日,将占全厂设备 70%的 2万锭纱机和1.2万锭细纱机全部搬入洞内并开始生产,棉纱产量达到开厂以来最高水平。当年 5月 22日, 8架日机轮番对工厂轰炸,投下各类炸弹 40多枚,但洞内生产设备和材料完好无损。与此同时,申新还在厂区北坡崖下修建230余平方米的人员掩蔽工事,对厂房顶进行了伪装加固,并成立由厂长瞿冠英和副厂长蒋淑澄担任正副指挥的防空指挥部和防护团,下设警卫、消
防、抢修、救护等队,防护敌机轰炸,减轻空袭后果。后来,日机又多次轰炸,但始终未炸毁窑洞工厂,生产一直照常进行。
申新纱厂建造地下工厂,防护日机轰炸的创举,开创了战时防敌空袭的先河,成为我国历史上防空工作的成功范例。申新的经验,对我们今天做好防空工作,仍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开创奠定了
宝鸡工业的基础
抗战前,宝鸡县城只有一条中山街道,四五千人,几十家商号,生产生活物资全为传统的手工作坊加工生产。抗战开始后,随着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内地和沿海地区大批工厂、机关、商贸、银行、学校等纷纷内迁,使宝鸡的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升。1938年 8月,荣氏集团将申新纺织厂和福新面粉厂迁至宝鸡,以后又相继建成发电厂、机器厂、造纸厂、煤矿厂等多个企业,与大新面粉厂、泰华棉毛厂、民康毛纺厂、善昌新染厂、华新铁工厂、和合粉厂等 20余家迁宝及新办企业在斗鸡台连成一片,形成“秦宝十里铺工业区”,仅申新一个厂, 1943年工人就达到 3000多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加上当时先后迁宝的陇海铁路宝鸡机车修理厂(石油机械厂),中国银行所属的雍兴公司纺织厂(陕棉九厂)、洪顺机器厂(西北机器厂),以及业精纺织公司、裕华联合军布厂、动力酒精厂、秦昌火柴厂、大来卷烟厂、军需局被服厂、第 31兵工厂(陕西机床厂)、第 13汽车修理厂、杭属织袜厂等几十家工厂,还有西北工合宝鸡事务所开办的 100多个生产合作社,从宝鸡县城到虢镇、蔡家坡形成了大小200多家工厂的宝鸡工业区。这些内迁工厂和新建企业,迅速带动了宝鸡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宝鸡工业由手工作坊到机械化规模生产的飞跃,为以后宝鸡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申新 3000千瓦发电机组的运转不仅改变了宝鸡没有电的历史,而且使宝鸡工业生产发生了由手工到机械的深刻变化,申新 3000多名操作机器的工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宝鸡第一代产业工人,宝鸡今天庞大的工业体系,是从 70多年前以申新为代表的内迁和新办企业发展而来的,作为宝鸡工业的鼻祖和基石,申新纱厂为抗战和宝鸡工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谢红江杨斐)8月22日,宝鸡市总工会举行“精准助学”暨第三届“金秋圆梦·爱心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为11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发放助学金5000元。据悉,宝鸡市总工会从2014年开展“精准助学”活...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