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传统创新剧
《史记》载:“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吕氏春秋》中也有“秦穆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的记载,由此可见,秦人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音乐,而且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秦音”,也就是现在西府曲子的雏形和前身。
西府曲子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传唱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的改编,西府的每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西府曲子”。夏砑壑曲子就是其中一种。
沿着清姜路南行,穿过川陕路,向东走经过蒙峪沟,沿着小路走十多公里,就到了夏砑壑村。原本清静的小村庄因为正在修建宝坪高速,而热闹起来,不断有工程车辆从这里经过。
今年 67岁的孔繁棋是孔家渠戏班第五代班主,他也是渭滨区夏砑壑曲子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夏砑壑曲子戏就是爷爷孔宪章根据村子名,自己创作的一个曲子。
孔宪章出生于清朝末年,是个地道的农民,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喜欢唱曲子戏,年轻的时候,孔宪章在宝鸡城区到处做活。那时候,人们的物质生活匮乏,吼秦腔、唱曲子就成了很多人在闲暇之余的爱好。因为喜欢,孔宪章和另外一位村民郭义秀在上马营干活时,认识了一位老师傅,这位老师傅平时没事就喜欢唱几句曲子,孔宪章和郭义秀被深深吸引了,就拜了这位老师傅为师潜心学习。
过了一段时间,孔宪章和郭义秀回到村子,在村里干活时,也时不时地哼唱几句,不少村民觉得曲子特别好听,都想跟他们学习。“天一下雨,农村人都不出去干活了,那时候,屋里就坐满了人,男的女的,都跑来唱曲子戏,热闹得很。”至今,孔繁棋还记得在自己年幼时,村里人聚到他家听爷爷们唱曲子戏的情景。
孔繁棋说,听父亲以前讲,在传唱过程中,孔宪章和郭义秀根据村民的说话习惯等等,对西府曲子进行了修改和创新,让它变得更适合大家传唱。经过改编之后的曲子,和西府曲子有了不一样的地方,唱的时候,需要用板胡、二胡、扬琴、三弦等乐器伴奏,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吹拉弹唱,中间一人或坐或站,咿咿呀呀地哼唱,或者与伴奏人一起唱,形式多样。后来,孔宪章和郭义秀就决定把改编后的曲子叫夏砑壑曲子,让它成为属于自己村的曲子。
庙会上的斗台戏
村民朱润劳讲,以前宝鸡一带大大小小的民间戏班有上百个,小则几人,大则二三十人。那时候,戏班每年都要赶场子,其中,有一次参加庙会,就遇到了另外一家戏班,结果两家戏班唱起了斗台戏,一天一夜难分伯仲。
斗台戏,又称“斗台”。是指清代到民国期间,宝鸡农村庙会演出时的一种习俗。庙会当天,组织者会同时邀请两个戏班,在同一个位置紧挨分别搭两个戏台,让两个戏班同时演出。争强好胜的演员们,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加上台下观众的喝彩声和鼓掌声,演员们谁都不肯认输,演出时只能无休止地斗下去,这时,只有当地有威望的老人上台劝解,两边戏班才肯谢幕,这种演出方式就叫“斗台”。
朱润劳说,有一年他们参加周公庙庙会。谁知道除了他们村的戏班还来了石鼓镇范家庄的秦腔班。庙会开始那天,跟完会的老人吃过午饭,拿着自己家的凳子三三两两来到戏台前。最早来到戏台前,坐在正中间的那些人,都是常听戏的老戏迷,他们脸上的皱纹仿佛是资格的标志。几个人坐在台下,先互相问问今天演什么戏、是哪家戏班、都有哪些名角等等,然后与朋友聊着天喝着茶,像评论家一样谈起自己看过的戏文和角儿,有时按捺不住,嘴上还哼上几句自己熟悉的唱段。
这天来了两家戏班,对观众而言,这是赶上趟了。因为逛庙会最精彩
的莫过于看“斗台戏”,两家戏班在广场左右两边各置一台,观众坐在中间,两家同时摆开阵势,任由观众品评高下。如果哪个台上的演出更精彩,观众们就把热情投向那边。那天,两家戏班从下午唱到晚上,从晚上唱到清晨,你家一曲,我家一段,谁也不让谁,一点儿也没有散场的架势。台下观众听完这家听那家,谁也不愿意错过这场好戏。结果,两家戏班斗台斗出火花了,眼看着就要打起来了,谁劝都没用,后来还是庙会会长出面把两家戏班乐器都收了,这场戏才没演成全武行。
这些群众自己组建的戏班没有固定的地方演出,唱戏也不卖票。受邀请最多的便是庙宇和祠堂。一旦哪里庙修好、祠堂建好,就要唱戏开台,就会请来民间戏班搭台唱戏。而宝鸡地区庙会不断,于是,不同戏码常年上演着。今年 82岁的村民郭天劳回忆说,那时候,庙会唱“斗台”是常有的事,有的戏班也因为唱斗台出了名,往后常被人邀请参加演出。也有的是戏班赶庙会,看到庙会请的戏班唱得不行,就自己搭起台子唱起来。对观众而言,当然是谁家唱得好就看谁家,唱得不好台下观众起哄了,自己也觉得脸上挂不住,也就收场了。
望曲子有人继承
说起曲子这些年的发展,三位老人都摇摇头,现在戏班只有 13人,年龄最大的都 82岁了,最小的也有 40多岁了。孔繁棋说,不要说村里其他人,就连他家的孩子都没人学。孔繁棋有三个子女,只有大女儿跟着他唱过几年曲子戏,大女儿出嫁后,其余孩子没有一个愿意学曲子戏了。
朱润劳说,夏砑壑曲子戏分为“五根调”“西凉调”“刚调”等 30多种调调,而秦腔也只有 10多种调。一首曲子里就包含有好多种调调,唱法也复杂。他刚开始学戏时,也是先灌耳音,师傅从最简单的一首曲子一种调给他教起,等熟稔之后,就再教授复杂的调调,像现在唱的《玉堂春》,就分有 10多种调调,抑扬顿挫一般人不好掌握。难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唱曲子也带不来大的经济效益。因为是一种小范围的表演,不需要像秦腔一样需要全副武装,也不需要各种道具,只要会唱有乐器就行。在农村,有人家里过红白喜事,就请曲子班热闹一下,七八人可以组一个戏班,十几个人也可以。往往一个曲子班忙活一晚上,每人才能分到 50块钱,远远不如外出打工一天赚的钱多。
郭天劳感叹道,在古代,西府曲子是一种很高雅的音乐,只有贵族才能听到,民间很少能听到见到,而负责演出的演员们都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荣幸,并且乐在其中,同时他们的演出费用也不低。后来,随着西府曲子走向民间普及后,唱曲子成为大家的爱好,没有人再把它当成职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曲子的受众越来越小,现在就算找上门去为人服务,都没有人愿意听,更别说演出费用了。
据了解,2008年,由渭滨区审核,将夏砑壑曲子戏列为渭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被保护继承文化。区上将夏砑壑村会唱曲子戏、懂伴奏的村民组织在一起,并成立了戏曲班,专门出资给大家配了乐器和演出服,一有机会就让曲子戏走到群众中,为大家展示,就是想让这门文化艺术传承下去。
虽然唱曲子不挣钱,但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已经把唱曲子融入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闲时,三四个人坐在一起,唱上几曲,实在是最过瘾的事情了。孔繁棋说,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年轻人来学习,不要让曲子就此消失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谢红江杨斐)8月22日,宝鸡市总工会举行“精准助学”暨第三届“金秋圆梦·爱心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为11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发放助学金5000元。据悉,宝鸡市总工会从2014年开展“精准助学”活...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