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涛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扶贫产业的融资需求正日益旺盛。日前,笔者在各县区扶贫一线采访中,却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要是融资的‘门槛\’再低一些就好了”“咱这里可谓万事俱备,就差资金”“社会融资太贵了,我们不敢冒险啊”……的确,“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绊”住了扶贫产业发展的“腿”,考验着金融领域的魄力和执行力。
事实上,通过金融手段,扶持一些优质的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扶贫方法。扶风戊寅公司依托金融资金注入,肉牛养殖规模连年扩大,以股东分红的形式带动周边众多贫困户鼓起了钱袋子;大水川景区和九龙山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推进旅游开发,带动了大批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和开起了农家乐……这些产业的发展,实际上都是金融领域撬动扶贫资源,实现“滚雪球”效应的具体例证。
毫无疑问,金融扶贫,对于培育特色产业、实现扶贫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但不争的事实是,受制于融资手段、担保方式、风险控制等诸多因素,“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依然在扶贫领域广泛存在。究其根本,实质上还是因为扶贫产业大多属于农业养殖、种植范畴,其市场风险较高,抵押物“折现”困难,难以让金融单位“放心”。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觉得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政府财政部门必须创新方法,运用经济方法为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开小灶”;其二是金融单位要看清形势,改变“老眼光”。
从第一个方面来说,宝鸡市已经有所动作。近期,宝鸡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扶贫信贷担保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相关精神,市财政部门将建立 2亿元的农业产业扶贫信贷担保基金,增资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通过担保方式,放大 5-10倍信贷资金,以“财政 +金融 +担保”的合作方式,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从第二个方面来说,一些金融单位也该换换扶贫“眼光”了。的确,金融机构有自己严谨的放贷程序,但面对扶贫大事,就应当“开小灶”。金融单位完全可以针对贫困户和相关产业,量身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服务于贫困户的金融产品,扩大抵押物品种和范围。如此一来,既对扶贫贡献了力量,又扩大了自身的经营范围,何乐而不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脱贫攻坚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既是一道选择题,又是一道必答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喜林)8月20日下午16时,由宝鸡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宝鸡国金中心建成投用暨新东岭城市综合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国金中心核心区举行,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市长惠进才为宝鸡国金中心揭牌,市...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