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亦明
巍巍大山抒我之情
毛庐,可以说是一个传说,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在陕西美术长安画派的阵营中,毛庐可以说是一个异数,如果说人生经历决定一个人的艺术命运,毛庐为生命、为艺术的跌宕起伏、坎坷前行的人生道路,像是一部历经岁月打磨的长篇小说。
2010年,对于毛庐是非同寻常的一年。翻开毛庐的艺术履历,2010年的几件大事包括:2月,陕西美术家协会换届,毛庐当选副主席;6月,应陕西省政府办公厅之邀,创作巨幅山水画作《江山旭日》;11月,“盛世和风大美秦岭”毛庐个人中国山水画展在陕西美术馆举行;12月,毛庐被文化部评为年度十位名家,入选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白皮书”。
也就是说,2010年的毛庐,倾注毕生的艺术成就,在各方面都有了一个圆满的收获。——这一年,对于毛庐的独特意义在于年满一轮甲子,整整六十岁。
此前,毛庐叫做毛亦明;此后,毛庐叫做毛庐,字亦明。
2010年之后,毛庐似乎淡出新闻报道与公众关注的视野。用时髦的话说,毛庐并未以频繁办展的形式强刷“存在感”,毛庐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非同寻常的道路。
群山万壑因卷藏、穷经皓首写华章。2012年,壬辰龙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相继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毛庐卷》、《毛庐中国山水画》,2014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毛庐书法集》《毛庐中国山水画精选》,2015年《毛庐中国山水画选》再度出版。
“中国书法从传统中走来”——这是毛庐书法集的序言;“选择艺术之路是一种担当”——这是毛庐山水画选的序言。
毛庐在写、在画,毛庐在思索、在实践,毛庐在说属于自己的话,毛庐在画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2010年之后的毛庐,进入前所未有的艺术收获期,在美术界,他是一个卓尔不群的独行侠;在市场,毛庐是一个深入简出的艺术家。2016年6月,毛庐接受陕西日报收藏周刊的专访,借此,我们倾听到画家毛庐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
古与苦:在传统与现实之间,两手都要硬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关学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早已成为中国精神的绝唱。毛庐1950年生于陕西岐山的书香门第,自幼随父研习书画,较早展现了自己的天赋。书法方面,遍临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绘画方面,追摩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等画风,又深受长安画派石鲁、赵望云的艺术影响。1969年,毛庐被招参加“三线”阳安铁路建设,自此与铁路结下一生的情缘。
不吃苦,不识古。在毛庐看来,搞艺术当然需要天赋,但是三分靠天赋,七分靠勤奋。毛庐的艺术追求便是天赋与勤奋的交相辉映。从铁一局桥梁工程大队政工组负责文化宣传工作开始到西南交通大学深造,再到调入铁一局桥梁处汽车队、桥梁厂,命运的走向不同,但艺术的追求始终如一。
1985年,毛庐获首届全国书法“兰亭奖”。毛庐在《中国书法从传统中走来》一文中坦言: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书法创作要讲理念要讲法度,更要从美学的高度认识书法并不断实践。曾经有人问毛庐,书法难还是绘画难,毛庐坦言书法难,十年能成一个好画家,难成一个书法家。《毛庐书法集》汇聚了毛庐创作于癸巳年的大部分作品,可谓诸体皆能,蔚为大观。比如爨宝字的骨力强劲,楷、隶的真书风采、篆书的灵秀、草书的狂放都显示出毛庐非凡的书法功力。
毛庐属虎,有瑞虎之气,又有祥龙之势,他的勤勉坚韧又像是一匹体格强健的艺术骏马,并没有满足于1985年获得“兰亭奖”,紧接着在1986年便开始参加中央美院绘画专业的学习、1989年参加中国书画大学的学习。1993年,毛庐书画展在陕西美术馆举行,这是毛庐的首展,毛庐书法绘画两相兼得的格局与气象得益于“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苍与幽:在书法与绘画之间,两者都要强
毛庐说,书法并不能实现自我的表达,他要用绘画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深度探索。毛庐在《选择艺术之路是一种担当》中表示,一次次实现自我的超越中,首先要尊重自己的艺术视野,其次是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升华生活,再就是坚定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毛庐便是一位在艺术实践中不断谋求反思与提升的画家,翻开毛庐的中国画山水精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雄浑壮美的毛庐,一个沉稳博达的毛庐,西部的山水,一幅幅尽显豪迈,长江、黄河的奇绝令人惊叹与感动,山乡间古木、云烟、河流、村落又寄予了毛庐太多情思。
“搜尽奇峰打草稿”,正如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所言“毛庐最能打动人的是一个‘真\’字”,毛庐无疑是开阔与阔达的,从秦岭到黄河、从长江到华山,从大漠到草原,毛庐展现的任何一种美,都无不展示了他“博大精深的沉淀与升华”(刘健语),从少年时代沉浸于秦岭山间到艺术道路上无数次再度朝山,包括秦岭在内,毛庐的写生稿成千上万,每一种技法都在山中去探寻,每一种理论都要到山水间再度诠释。毛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看毛庐在山中的思索《何日读懂大山心》、《春深自有仙客来》、《大山之石似我意》、《山中自有清静地》,毛庐自信而又充满张力地悟对大山,经由笔墨才情卓然。正所谓“胸中无有点滴墨,难写江山万里情”,试看毛庐笔下的山林草木,苍幽并举,无不展示着毛庐书法与绘画的双重功力。一如百里森林并肩耐岁寒。
劲与达:在做人与作品之间,两方都要守
毛庐在《选择艺术是一种担当》说,这些年来,我没有过多地宣传和炫耀自己,除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沉下心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中国画的研究上。
的确,采访到毛庐并非是件易事。交谈过程中,他也更愿意谈画,谈画法,谈文化,谈情怀。2010年之后,毛庐的艺术道路以更加纯粹的方式进行探索,许多藏家表示了对毛庐作品的看好,但在毛庐本身说,我只是按照我的创作规律进行我的创作。
2015年,毛庐再次推出他的山水画精选,这是基于2014年全国美展之后毛庐的沉思,他在入选和获奖作品中看到了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内容单调题材空虚;二是工笔画和制作效果的画多;三是写意画极少;四是中国山水画少。这些问题恰恰是毛庐近年来所针对的问题进行的探索。
艺术需要反思、更需要反叛,从创作中反思、从实践中反叛,推陈出新。百余幅山水画作中,皆以大气雄浑之作展现,从《松泉扬远声》到《山河奇境》无论是小品还是巨制,毛庐笔下的情与思,气与意,都显示着壮与美。若说苍劲,且看毛庐笔下的秦岭、松涛、沟壑,万木有争荣之势;若说灵动,且看毛庐笔下的河塘、云烟、人家,有空山新雨之润;一年四季、四时之景,或明丽或幽远,《石破惊天》写黄河,浪涛直立冲天;《万山红遍》写秦岭,山连云,云连叶,好一幅秦岭秋色。
劲,雄劲见胸襟;达,通达见畅达。毛庐做人谦逊,做事沉稳低调,作品磅礴大气。
风雨毛庐,是一首诗,一阕词,一幅画,一支曲。风雨毛庐,是传说,是因为所经历的时代命运;是传奇,是因为所接受的命运挑战。
风雨毛庐,一部大写的水墨诗章。
(文/张默 江方)
毛亦明,笔名毛庐,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1950年生,陕西岐山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大风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2005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创作中心主任。
毛庐幼承家学,五岁起随父学习书画。从传统入手,师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遍临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古代名家法帖,追摹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等名家画风,汲取石鲁、赵望云长安画派之元素,以水滴石穿之力,付毕生实践之功,采用大胆超脱的手法和笔墨,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将诗、书、画、情融为一体,不断探索雄浑、恢宏、幽邃和隽永的画风,形成了大气势、大手笔、大山水的艺术境界。
毛庐1993年在陕西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2002年在北京中日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个人书画展,2002年应邀赴台湾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2003年成立“陕西大风书画院”任院长,2005年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委托筹建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创作中心”并任主任,2006年筹建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创作中心宝鸡写生基地,2006年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室和会见厅创作《秦岭金秋映丹枫》《华山雄起图》等巨幅作品,2007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毛庐山水画集》,2008年被文化部列入“影响中国当代100位山水画大家”之一,2010年被文化部列入年度10位名家之一,2010年10月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2012年由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毛庐·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简称“大红袍”)。
新闻推荐
王兰在去宝鸡授课的路上,陕西省委网信办干部谢恩主送给我一本他著的书——《雪域阿里》。当时我想,官员写书,又是写陕西援藏干部的书,等闲了再翻吧!真的等到手头无书可看了,找出了这本书。结果,从“走上...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