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强文先生 《三松堂吟墨集》
□ 杨明劳
最近的几个晚上,睡不踏实,脑海里似乎总有不断的涛声从松林间穿过。这涛声,与明月交相辉映着,带着松的风骨、松的清新,总使我感到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激动,那么的令人留恋。我知道,我无疑是被强文先生的《三松堂吟墨集》深深地打动了,即就是夜晚,也无法从这种诗意情感的阅读享受中走出。
我虽不是书法家,但爱研读书法,也爱看书法评论,知道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纵有书家千变万化的创新,但透过纸背,总能找到书家早年练帖的源头。也许正因为有了这种“帖"的源头的显现,书法作品及其书家的高低便见了分晓。那些震撼人心、摄人魂魄的优秀作品,总是蕴含着久远的文化渊源,使你仿佛看到了秦篆汉隶和魏碑二王的影子。读当代诗人的诗词,我也是如此。感觉到优秀的诗词,总能使你上溯到诗经和汉乐府那里,总能使你蓦然如见唐诗和宋词的影子。《三松堂吟墨集》里的诗词,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满山馥郁野花黄,蝶舞蜂飞劳作忙"的“秋好处",“闲情归去步斜阳",还是在“野菊丛丛崖边生,笑迎秋风傲霜情"的时节,“闲时偶入花中去,归来衣襟带香浓"中,我们无不感受到陶渊明和孟浩然式的人格和诗的意境。这样,我听到的穿过松间的涛声,似乎有了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样的久远、雄浑和辽阔,而且在历史的风云际会间感受现代的清新、灿烂与壮美。
这穿过松间的涛声,也给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风骨。强文先生是官员,也是文人,或者说是具有文人情怀的官员。这样的官员,因为人文素养的深厚,儒释道均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具有了悲天悯人的天然情怀。在这样的情怀下,他们的风骨是豪放的。你看,吟读“一笔横扫千军席,豪气冲天秦峰移"“如椽巨笔挥洒处,风啸华岳唱大曲"这样的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英雄豪迈之情定会在你的胸间油然而生。同时也是傲然的。他们“耻与蝇营狗苟同",纵然“历尽坎坷"“阅遍世情",仍然是“留赤胆"“惟本真"。但你如果认为他们的豪放和傲然是超然于现实的,你就错了。多年体制内的熏陶,强文已经将悲天悯人的情怀升华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拳拳爱民心"就是“描绘和谐卷",为“时代开新篇"。
这穿过松间的涛声,也给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当代人写诗词,常常犯两种毛病。一是掉书袋,用典过多过滥。二是过于直白,是一杯白开水,找不着文化的源头。《三松堂吟墨集》里的诗词,没有这些毛病。恰恰相反,它是既见得着诗家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寻得见诗词的源头精髓。这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清新。读《游周庄》,“梦里江南水乡游,飞魂系牵双桥头。翘角画檐多少事,欸乃一声已千秋。"是这样的感受,读《冬访三香斋雄宾先生赠梅》,“冬日访君家,三香有奇葩。携归一枝梅,临风花欲发。"同样也是这样的感觉。
涛声,穿过松间送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强文先生是不是同时还是个书法家,我没有考证,但从《三松堂吟墨集》编辑的整体框架看,先生是个书法爱好者无疑。他这诗集的编纂很见功力,诗意与墨香俱在。他的每首诗俱经书法名家写出,中国书协会员书写的居多,楷隶草、大小篆皆有,读诗词的同时,也欣赏名家的书法,倏然间就会有“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交相辉映"这样的词句涌上你的心头,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会使你瞬间喜上眉梢。
虽然祈盼着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涛声给我生命的激情,但写下了这些脑海里闪现的从松林间穿过的涛声,激动的心情渐渐地归于平静,我想,今夜,我会睡个安安稳稳的好觉,然后,抖擞一身的精神,在松林涛声中去追逐明月清风、艳阳高天。(作者系宝鸡市渭滨区政协委员)
新闻推荐
省台盟走访慰问老盟员本报讯(潘魏魏)临近春节,台盟陕西省委主委王二虎带领台盟机关干部走访慰问老领导、老盟员,送上省台盟的真情实意,带去台盟中央、中共陕西省委和省委统战部对老盟员的关...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