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赵普选老人,自从《华商报》1997年在宝鸡发行时起就开始订阅,可以算是宝鸡最“老”的订户了。
创刊时就开始订阅
6月27日,华商报记者来到渭滨区广元路的赵普选老人家。老人今年86岁,精神矍铄,他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了他与报纸18年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赵普选老人从宝鸡乡镇企业服务站退休,而看报纸是老人的爱好之一。
1997年,《华商报》开始在宝鸡发行,当时赵普选就订了一份。从那年起,老人每天都要看《华商报》,就连老伴李广芬也受他影响,一起看了起来。
“我最喜欢看体育版,我老伴喜欢看时政新闻。”赵普选老人说,如今他和老伴年纪大了,视力不好,耳朵也不好使,平时看电视听广播,很多内容听不清就过去了,但看报纸不同,看不明白就再看一遍,很方便。“每天看报纸已经成了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华商报》真是老百姓的报纸”
去年11月,赵普选老人所居住的原五金公司家属院,由于城市改造等原因,一些人将周边的菜市场挪到了小区院子里,“院子本来就只有篮球场这么大,还要建个市场,不仅环境卫生会受到影响,而且产生的噪音让人也无法承受。”但眼看着摊位已经摆了起来,李广芬老人无意当中看见华商报宝鸡记者站的热线电话,就打了。“没想到记者当时就来了,第二天就报道了。”李广芬说,没过几天,院子里的非法菜市场就被取缔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华商报》真的是老百姓的报纸。”
说起对报纸有何建议,赵普选老人说:“字太小,看不清。”刚说完老人就解释,不是字小,是年纪大咯。因为视力的问题,他们的很多老伙计都不怎么看报纸了,但两位老人依然每天坚持看报,都戴着老花镜,看正文的时候还要配上放大镜。“虽说看起来吃力,但这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华商报记者 张宝龙
“华商头条”首个宝鸡用户——
因为信赖 所以下载
“最开始我关注了一些陕西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后来听朋友说华商报要推出‘华商头条\’APP,因为我一直很信赖《华商报》,在5月初的时候就下载了。”宝鸡第一个下载并注册“华商头条”APP的用户陈先生说。
相比其他客户端,除了能看到陕西的新闻,还能关注到宝鸡发生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华商头条”的“现场”栏目让他很感兴趣,“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有意思的,以及遭遇的各种事及时分享出去,特别好。”他说。
陈先生通过“现场”参与互动,还得过奖品。他说,一次去汽车站看到宝鸡去天堂的班车,就随手拍了下来传到了“现场”,没想到就被选到了“最热现场”得了奖。
陈先生说,在互动方面,他希望“现场”能像微信一样好用、好玩、即时,并能像《华商报》的发展一样,迅速红遍陕西。 华商报记者 张莉
《华商报》发行员陈惠黎——
16年,风雨无阻投递路
每天,天刚放亮他们就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是新闻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是最朴实的报纸投递员。
平均一分钟投递一份报纸
6月26日,宝鸡下起了丝丝细雨,微冷。见到陈惠黎的时候,她正用雨衣盖着剩余的几十份报纸,身上早已被雨淋湿。她从一楼到五楼投递报纸,一步两个台阶,丝毫不像一个52岁的人。
从1999年进入宝鸡《华商报》城区发行站,一干就是16个年头。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到发行站,运报车载着报纸到达后,分拣报纸就成了一项紧急任务。20分钟左右,240份报纸就一叠叠地插好了,这也是她每天要完成的送报份数。之后她就骑着电动车出发了,为了更快地送报纸,陈惠黎自己掏钱买了电动车。
她的路线是从宝鸡中山西路到中医医院马路两侧往返,再从背街小巷穿出去一直到引渭渠边。240份报纸就是240个地址,她的脑中有个固定的路线,从早上7:30到中午11:30,240份报纸就送完了,平均每送一份报纸用时1分钟,而这中间有近200个地址需要上楼投递。
16年没请过一天假
中午11:30,陈惠黎投递完了报纸,火急火燎地骑着电动车回家,直奔厨房给94岁的父亲做饭。陈慧黎的家陈设很简单,但说到家里的家电,她却很骄傲。在发行站工作16年,她得过不少先进获得不少奖品,包括电饭锅、彩电、手机、电动车、毛毯等等。
工作16年,陈惠黎没有请过一天假,为了节省时间,她也养成了送报中间不吃饭不喝水、少上厕所的习惯。
“每天8点多她脚步声一上来我就知道报纸来了,她送报特别准时。”家住中山西路的订户杨师傅说,因为陈惠黎为人热情守信,楼里有一两户本来想退订,后来都继续订上了,有时候订户要找保姆或者家里有其他私事,都会直接找她。
陈惠黎说,这些年,她和她的同事们见证了一份报纸对城市的影响,能得到订户的信任和认可,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 华商报记者 张莉
新闻推荐
昨日,公园南路一饭店将拖把搭在窗外的天然气管道上读者供图“这家饭店太没安全意识了,天然气管道上搭拖把晾东西,既危险又不雅观。”7月1日早,市民曹先生一早就给华商报记者发来一组图片,曝光市区公园...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