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是啊,巨变的历史就像一条不停歇的河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轨迹,荡涤着人们的心灵。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我们每个人都仿佛在爬山,只顾朝前走,来不及看风景,在晨钟暮鼓中,不断开始着下一个旅程。一晃青春逝去、华发早生、儿孙绕膝……我们不禁要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一路走来,我们的行囊里收获了多少?又丢失了什么?
裴育民先生的散文集《生命留痕》就回答了上面的疑问,文章的一字一句,就像一把刻刀,将一代人的峥嵘岁月和心路历程铭刻了下来,引人深思,具有珍贵的纪念意义和现实意义。
好文章以情动人。在这本书中,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贯穿始终,渗透其中。作者通过“亲情难诉”、“乡恋如酒”、“古都情怀”、“他乡风情”、“人生印记”等章节,用散文的笔法,讲述了在三年困难、“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开批斗会、做土布衣裳、到山里换粮、去县城卖鸡蛋、过年杀猪分肉、修建宝鸡峡水库、锄地割麦、修咸阳湖等真实故事片断,生动鲜活地记录了一代人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艰辛的奋斗历程,时而让人热泪盈眶,时而让人悲愤拍案,时而又让人会心地笑出声来……
在这本散文集中,“亲情难诉”是最让人动容的部分。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父亲、母亲勤劳质朴、备受磨难、艰难抗争的一生和仁心宽厚的道德品质,表达了对父亲母亲的深切感念和感恩。文章语言朴素而厚重,平静而有力,其中的回忆和细节描写,让人击节叹惋,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如蜿蜒流动的溪流,如即将爆发的火山……
如果说,历史脉络是枝干、是骨骼的话,那么对生活细节的描述便是绿叶、是血肉,会让回忆富有质感,也最能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情感,更容易打动人。比如作者对母亲纺线、织布、染布等细节的描述,充满了对母亲为家操劳的感念,同时也客观反映了生活的巨大变迁;作者少年时担水、纳鞋底、推碾子、做生意卖鸡蛋、贴补家用挣学费等情节,真实反映了那时候农村生产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对今天儿童们无忧无虑的感慨……
经历是艰辛的,但回忆却往往是甘甜的。蒸年馍、杀肥猪、打灯笼、荡秋千、耍媳妇等民俗活动的生动回忆,让心酸的回忆闪现出一些亮色,很多段落幽默轻松,让人捧腹。
在回忆艰苦岁月时,作者的叙述貌似平静却很有张力,炽热的感情就像一条地下的暗河,默默地碰撞着、涌动着,而对新时期的感受却毫不掩饰,充满激情,喷薄而出。上世纪80年代初,裴育民先生来到咸阳工作,30多年来,亲身参与了这个城市的建设和决策,对咸阳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好文章源于真诚。作者长期担任市上的主要领导,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像他这样级别的官员可能不太好接近,而熟悉他的人都说,裴育民是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接地气的好官。无论是回村子还是下基层检查工作,他总是轻车简从,和村民拉家常,说农事,没有生疏感。在序言中,作者说:“作为农家子弟,一路走来,深感艰辛不易。心想,只有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件事,才能对得起时代的恩宠和自己的良心。”也许正因为这样,他的文章也同样朴实自然,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无论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抑或是对社会现象、家庭生活和人生的感悟,作者往往直抒胸臆,畅快淋漓,发人深省,透露出了作者对人对事的真诚,如清澈的潭水可直视其底。
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裴育民先生是六十年代的老牌大学生,年轻时曾多年从事党政机关的文件起草工作。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做学问的功夫非常扎实,写作态度非常诚恳,没有时下文学作品中流行的调侃、挖苦、矫揉造作等不健康的语言风气和玩世不恭的心态。在对岁月的追忆中,作者的语言平和质朴,夹叙夹议,谈人生,明事理,娓娓道来,不哗众取宠,充满了乡情亲情,不同阅历的人会有不同感受。在他的随笔、散文、评论和游记中,作者是懂事勤劳的少年,是坚毅的青年,是遮风挡雨的老大哥,是真诚对人的朋友,是善解人意的领导,是循循善诱、慈祥亲切的长辈……
我想,记述历史并不是作者写作的初衷,但是他对特定阶段老百姓生活的真实追忆,却复活了逝去的岁月,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这段文字无异于陈年老酒,历久弥香;对于隔代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读这本书,听前辈对历史的回忆,更具有教益,更能引起深刻反思。同时,这本散文集中所记录的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所蕴涵的脚踏实地、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生活态度,比金子还贵,值得后来人敬仰和学习!
用作者的一段话结尾,也许更能贴切表达我们对这本散文集的感受,在《聚会随感》中,作者说:“时光送走了岁月,日子储存了记忆,往事留在了昨天,希望却在明天……”(B)(11)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沈广睿)7月11日,高速交警在巡逻时发现,一辆陕A牌照的小轿车停在应急车道,而旁边还站着一名白衣女子,本以为出了什么意外,民警仔细询问发现,原来是妻子反对丈夫开车吸烟。最终,经过民警说服教育...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