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丽霞南江远王维彬)从法官到公务员,再到万福种业公司开创人,年近六旬的万福生,完成了从金领到商人、从公务员到职业农民的身份嬗变。他用20年的时间研发出了万润1号、万润5号、万润10号、万润168号玉米新品种,市值超过4000多万元,捧回了“民营科技企业”、“陕西省著名商标”等一座座奖杯。
无独有偶,黄龙县三岔乡孟家山村的拓士军则从当民办教师时种8亩地开始,到承包村上486亩荒地、再到流转槐树庄农场2800亩地种玉米,最后拥有了自己的
家庭农场,成为“全国种粮大户”,仅用了14年的时间。
比起用脑子种地的拓士军,回乡创业的80后夫妇乔庆文、赵妮更是鼓足了勇气。2010年,他们放弃了宝鸡市的高薪和住房,回到黄龙县崾崄乡东沟塬村办起了土鸡养殖场。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养殖场日渐起色,发展起了循环农业,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发展生态养殖。
在榆林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职业农民”这一新型群体顺势而生。像万福生、拓士军、乔庆文等一大批人不再是传统的农民,他们把“农民”当作职
业,围着“土地”,依靠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勤劳敬业,走上了成功之路。从2012年开始,榆林市通过在洛川、黄陵、黄龙和延长四县试点,围绕苹果、蔬菜、养殖等产业,通过“培训+指导+扶持”的方式开展职业培训,到今年年底累计培育500名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年龄均在16到5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收入是当地农民的5至10倍。
“以前种8亩玉米比我种3200亩地还费力,现在种地拼的是脑子!”11月26日清晨,黄龙县三农家庭农场主拓士军利用早餐时间给收割组组长安排完当天工作,和记者聊了开来。这段时间正值玉米收
获期,他的电话比往常多了四倍,联系完农机手、雇工,又忙着联系送货厂家,老拓用手机基本遥控完成了秋收工作。14年前,拓士军凭着超前的意识在孟家山村流转了486亩荒地种玉米,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三年后年收入达20万元;去年他又在富县流转了2800亩土地种玉米,亩产810公斤,年收入551万元。
副市长杨霄说,榆林市要通过打造一批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找到现代农业提速发展之道,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找到了根本出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樊瑛)近日,陕西省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在宝鸡市落下帷幕。榆林市参赛节目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1个,取得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市残联被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榆林市代表队...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