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玉强 张丹
梁增基这位消瘦、黝黑却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身上仿佛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总是在不断地创造着奇迹——他改变了长武的种植模式,解决了旱地小麦的锈、冻、倒、旱、筋五大难题,把条锈病挡在了西北,下不了关中;他育成的“7125”、“702”、“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长武131”、“长航一号”达到三个国审、四个省审;他培育的小麦品种推广后占到全国旱区9000万亩的25%以上,增产25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要想打粮,就找老梁。”渭北旱原,梁增基的名字大家不熟悉,可说起育种专家老梁,那是响当当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若不在家,就在试验田;若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为了亲眼看到参加区试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性状表现,每年小麦收获前夕,梁增基都要到各地的试验田块观摩比对,掌握科学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去年6月8日,80岁的他在短短两天时间里跑遍了陕甘两省17个县市的试验田块,行程1500多公里。今年6月10日,他又去了灵台、宝鸡、岐山、凤翔、千阳、乾县、永寿、麟游等8个县市大田观摩查看,早上4点出发,夜里1点归来,凭着一颗执著的育种心,他一天就跑了近千公里路程。
梁增基53载呕心沥血的研究,终于发明了“用夏季降雨量变异值预测小麦播期”、“旱作规范技术”等小麦栽培技术,改变了西北旱地小麦传统的种植模式。培育的小麦品种推广后占到全国旱地的9000万亩的25%以上,增产25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吃的三个馒头里有一个是梁增基贡献的。
在沉甸甸的成绩面前,梁增基并没有停下追梦的步伐。他独创幼嫩种子低温催芽并春化后作夏季自然加代的方法加快育种进程,本来十几年也很难完成的工作,他仅用8年时间就育成综合性优良、高产、较优质的“长武134”。2001年,优质多抗高产的“长旱58”诞生了,种植面积累计超过2500万亩以上。中科院的研究员看到后赞叹:旱地小麦长得像水地真是个奇迹!
耄耋之年的梁增基,对育种事业仍然热情不减,退而不休的他仍心怀梦想,“我还有两个愿望,一是要让‘长航1号’通过国审,让它的种植区域更广、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二是要在有生之年再培育两到三个小麦新品种,造福更多的群众。”
梁增基也特别注重培养小麦育种科研人才,几年来,他将各级奖励他的奖金多半用在科研上和购置实验室器材上,希望通过改善科研条件留住人才,使育种工作后继有人;他还拿出一部分工资津贴,用做育种试验奖金,希望大家多出成果;他将实验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中国农科院、中国植保所、陕西农科院、甘肃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十多个科研单位,加速了旱地小麦育种步伐。在他的带领和培养下,小麦育种精英辈出,成果层出不穷。
新闻推荐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陕西省大型灌区改造项目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亿公斤
改造后的三原徐木泵站改造后的省宝鸡峡灌区韦水倒虹改造后的省泾惠渠灌区总干渠本报记者郭军通讯员王剑在经历了2014年严重夏伏旱后,冬灌时节,记者来到关中东部的省交口抽渭灌区相桥街办新李村谭家...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