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10月,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将在宝鸡法门寺召开。为迎接此次盛会的召开,日前省慈善协会联合省佛教协会举办了一场“佛教与慈善"文化论坛。从本期起,本版将论坛期间的精彩语录整理成文,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 陆栋 (省慈善协会名誉会长)
佛教从它诞生、传布那一刻起,就与“慈善"连为一体,相辅相成,尤其在中国,“慈善" 始终参与佛教中国化的全过程。由此,经过千百年的演进发展,佛教及其所构筑的价值体系,最鲜明、最普遍、最持久的特征,仍然非“慈善"莫属。
与所有宗教一样, 佛教也将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与其关于宇宙及生命意义本质的信念相联系。 其最突出的就是他的信徒对善与恶的生活态度及区分,而这也被视为人生的重要选择而具有“终极意义"。佛教以能坚持参与善的生活这一“终极价值"而为人接受,并使佛教走向世界。对于中国人而言,佛教传入后,对其信仰与否,甚至成为对善恶态度的分水岭。
佛教主张“菩萨行",既是一种超脱人间诸苦的手段,更是一种饱含牺牲精神的道德行为和理论自求。佛教修行的德目,不只是泛泛的宗教情操,而且是完成其宗教目标的必须途径。救度众生对世人急难的救济,也就成为历代僧人、 教徒的重要社会行为。我们可以从中国的佛教教义中获知许多可贵的操行和高尚的追求,例如“大悲为首,慈悲喜舍"成为悲天悯人的道德出发点;“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则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利利他,自觉觉人",须将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统一,个人解脱同一切众生的解脱统一,并以此当作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
因此,在中国历史中,流传有大量彰显佛教慈善功能的实例,归纳起来包括:对贫病者的救护;参与医疗事业,“应病与药";给予丧葬的料理;参与对罪犯的教化;热心地方公益———修桥补路、井水开凿、植树造林;提倡保护动物;甚至为旅人、游客提供餐饮食宿、休闲寄怀条件,等等。举凡对社会一些有形的物质支持与帮助到对人进行心灵安抚、关注道德与生命价值的肯定, 都显示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色。
慈善,这面浸淫文化精华、洋溢人性光辉的旗帜, 令佛教及其教徒从“为己"向“为他"转化,传递出强烈的国家本位和民本思想的独特气息。慈善,这一予人言行的规范,又令佛学成为一门觉悟的学问, 不仅内要觉悟人生本身,还要外觉宇宙万物,从而支配人生宇宙得大自由,获大解脱。千百年来,中国佛教及其所奉敬、践行的慈善理念,为中国社会的凝聚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帮助中国一步步走出符合需要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与社会规范。
新闻推荐
——宝鸡市慈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小记医疗慈善志愿者为山区群众义诊王长安记者龚敏卓近年来,宝鸡市慈善总会按照省慈善协会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立足本地实际和群众需要,把慈...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