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话传说与盘古文化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中华民族口口相传的老话。其中包含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珍贵记忆。神话就是遥远的人话,是后人世代沿袭,对远古历史的理想再现,是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是文字信史的序言,信史则是神话的续篇。
宜川县集义镇和寿峰乡之间有一座雄伟的大山叫盘古山。集义东二里有盘古庙遗址。每年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五,有两次传统的盘古庙会。当地还有公山与母山的传说,集义南边的山峰称公山,即盘古山;北边的山峰称母山,即盘古妹妹的化身。公山、母山相合,创造了人类。这与西方亚当、夏娃造人的传说是异曲同工的。盘古的传说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大同小异。我们不能否认别的地方的盘古传说,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我们延安的盘古文化。从黄龙人头盖骨(3万年左右)的出土、盘古山地名的源渊,以及宜川县志的有关记载,从不同角度都可以证明,延安这块地方,就是古代智人到人文起源、进化、发展的地方。延安先有盘古,继而才进化到黄帝时期。
(三)黄河、黄帝文明源头
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都是以水而兴。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以黄河、长江两大水系而形成、发展的,这两个文化系列的特质是非常明显的(陕北民歌与《茉莉花》,《秦腔》与《越剧》的区别)。然而文明的源头是黄河,确切地说应是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文明是受黄河文明的影响应运而生,并凭借自然地理和临海优势而形成后起之秀。
中华民族由猿人到智人经历了几万年的进化过程。黄龙山人、半坡人,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几万年的繁衍,才到黄帝部落。黄帝部落最早在哪里活动?大部分研究认为是西出——东进——北上——南下。黄帝、炎帝源自陕甘交界天水、宝鸡渭水上游一带的少典部落,为两个兄弟部族。黄帝部族的活动区域后来主要是沮水、洛河一带。后人所说的黄帝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名号,而是部落首领的世袭名号,几代首领沿用的名号,相传黄帝开创文明的诸多功绩不是一代人、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几代甚至数十代的探索验证才逐渐确认为文明成果。黄帝陵所葬的这一位,应是进入上古高度文明阶段的最后的一个代表,集诸多功绩于一身,寄托后世子孙的崇拜敬仰。相传,黄帝就是在渭河、洛河一带造文字(史官仓颉,白水县史官村有庙)、分四季、明历法、识农桑、尝百草、兴医药、训牛马、造舟车、制衣裳、规礼仪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明之源。
至于黄帝陵,只是衣冠冢,这堆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凝聚点,而且有最早的史书——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由于我们的民族龙图腾崇拜的传统,后人还传说是农历九月九黄帝乘龙升天,子民不舍,拽下许多龙须,地下生出了龙须草;拽下靴子,便埋在这里,也算叶落归根。
黄帝陵还有一种说法,据清雍正本、道光本《安定县志》载,桥山是指在阳周县桥山(高柏山,现子长县安定镇之北)黄帝陵最早在这里。由于战争的原因,无法祭祀,所以将祖陵南迁,山名也随之演变。据说,建国后,子长县的文化人曾向国家有关方面提出过这一存疑问题,史学界认为此事不宜争论,黄帝陵已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认同(黄陵县名是建国后改的,原名中部县)。
还有一个被人“较真”的问题:关于黄帝庙内所供奉的汉代山东武梁祠石刻画像,黄帝的服饰、皇冠不符合当时历史的质疑。应该说这是汉代艺术家的一种理想化的善意美化。进入封建文明的子孙们不忍心让我们的祖先围着兽皮裙,袒胸露臀,荒蛮地站在神坛上,这样有失我们民族的体面。客观地讲,黄帝时期的衣着达不到画像上表现的水平。
樊高林
新闻推荐
本报讯(樊瑛)近日,陕西省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在宝鸡市落下帷幕。榆林市参赛节目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1个,取得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市残联被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榆林市代表队...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