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从何而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这天夜晚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在西府民俗里,过完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这一天吃元宵、挑灯笼、耍社火……十分热闹。
作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的地方志书,地方民俗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市志及各县区志都将正月十五习俗记录在册,翻阅西府地区的一部部地方志书,发现有关元宵节的习俗还真不少。
吃元宵话团圆
春节长假过完,不少孩子期待的就是正月十五吃元宵。
正月初八,笔者在市区人民街综合市场走访时看到已有卖元宵的摊位。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滚圆饱满的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宝鸡市志》记载,元宵节“食物多吃元宵,农村还要做‘老鼠馍\’,形似老鼠,内有菜、豆等”。
《陇县志》中记载,元宵夜除了吃汤圆,晶莹剔透的凉粉也是少不了的美味。凉拌凉粉光滑鲜香,清爽可口;煎凉粉温暖入胃,美美地满足着吃货们的口腹之欲。此外还要吃“追魃”。原来民间传说“魃”是天旱恶魔,而西府地区盛产小麦,小麦最见不得的就是旱灾。正月十五是十分热闹的日子,“魃”也喜欢在这天出门游玩,为了阻止“魃”带来旱灾,这天,西府妇女就用麦面捏成头似老鼠、身似蝌蚪的白面馍,再选两颗黑豆点上眼睛,称为“追魃”,然后把“追魃”蒸熟,全家人分食,意思是吃掉干旱恶魔,让“魃”彻底消失,以保这一年田地不干旱。
闹元宵耍社火
元宵节讲究的就是一个“闹”字,这一天无论城乡都是一派欢腾喜庆的场景。社火是西府新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大餐”,在许多地方,不闹一场声势浩大的社火,就感觉年没有过好。
《宝鸡市志》中说,社火“一般从正月十二开始,到十五这天达到高潮,俗称‘闹元宵\’”。说到社火,不能不提陇县社火,那生动的造型、夸张的脸谱、新颖的服饰道具,令人印象深刻。《陇县志》中记载,“耍社火,自正月初五开始,十五日形成高潮。这一天,全县各乡镇、村的高芯、柳木腿(高跷)、狮子、龙灯、纸马、旱船等形式的社火,聚集县城表演。”在民国时期,每年进城社火有三四十家,现在则达百余家之多。社火经过的单位、住户,赠送礼物,表示酬谢。热闹的陇县社火已享誉全国,每年一到正月十五,一支支社火队集中在一起,就像一条看不见头尾的长龙,游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表演形式多样,有马社火、跷板社火等,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
据《麟游县志》记载,麟游社火明兴、清盛,民国时期还有发展,有马社火、地台子、高芯、高跷、车社火,以装扮成历史人物为主,很多村子从大年初一一直要耍到元宵节。一些村庄的社火队还受外省外县村庄的邀请,他们演出的社火节目大都出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中的故事,此外竹马、旱船、龙灯舞、狮子舞等社火节目也很受群众欢迎。
送灯笼图平安
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门头挂起了红灯笼,这天晚上也是孩子们“游灯”的时候,天微微暗,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游灯笼”了。一盏盏火红的灯笼,点亮了人们红红火火的日子,也寄托着人们对新春最美好的祝愿。
“正月十五灯正新,满街灯火白如银。”正月十五这天家家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灯笼,把乡村的夜晚装点得五彩缤纷。《凤县志》记载,从正月十四至十六,连续三夜,家家张灯结彩。儿童手提各式灯笼游走于街头巷尾,谓之“游灯”。《眉县志》第二十七编第三章记载,自正月初五起,农民自制的花灯、闹春玩具开始上市。元宵夜各家门上挂灯笼,室内、过道、井台、窗台等处点燃蜡烛,以祈求全年吉祥。小孩从初十晚开始挑灯笼,十六晚碰灯。今年的元宵节还没到,笔者走访时发现,市区及各县的灯笼已经陆续闪亮登场。
《陇县志》记载,正月初五后,各种形状的花灯,如暖锅灯、鱼儿灯、老虎灯、兔娃灯、猴娃灯、西瓜灯、纱灯、宫灯、龙灯、莲花灯、火罐灯等上市。从初八起,婆家给未过门媳妇送灯笼,舅家给外甥(女)送灯笼,这便是西府“送灯笼”的风俗。“送灯笼”寓意着送“丁”,祝福“添丁增口”。西府民俗中,每年的元宵节,孩子们都要挑上舅家送的灯笼,以示来年幸福平安“照旧(舅)”,在西府还有“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这样的民谣。岐山县志办工作人员回忆,过去送的灯笼多是手工制作的纸灯,纸上画着鱼、兔、鸡等图案,灯笼内点蜡烛。现在兴起了电子灯笼,不仅色彩艳丽,还带音乐可以旋转,小孩子都很喜欢,有了舅家送的灯笼,孩子们元宵节就可以热闹地游灯笼了。
除了吃元宵、耍社火、挑灯笼外,还有各种活动闹红元宵节。《金台区志》第七十八编第七十五章中记载,“1978年后,区政府几乎年年均在城内闹市举行社火游演、清曲演唱、文艺表演、放映电影和猜灯谜、看灯展活动。”从志书的记载可以看出,西府地区的元宵节真热闹。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郭魂强)“让我们现在就出发,到一线去,到田野去,到贫困户家中去,讲政策、搞动员,教技术,鼓干劲……”昨日,陕西省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今年将脱贫近100万人口。省农业厅副厅长陈...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