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旭之 本报记者 王国星
“移动POS卡一刷,足不出户就取钱”。时值隆冬,家住大山深处的麟游县丈八镇壑口村的赵彦儒和几个老人围坐在自家的火炉跟前高兴地说:“我已经领了6年养老金。以前领养老钱要到县农行或镇上的邮政储蓄代办点,我们老年人腿脚不灵便,年轻人又大多外出务工,取一次养老金就是不方便呀,自从给村上赵红卫商店安上移动POS机,就跟在家取钱一样方便,急用的时候咱打个电话,坐在自家的‘炕头\’上就能拿到养老金。”
在麟游,全县已有这样的移动POS机75部,出门不方便的老人在家就能取出养老金,POS机被群众亲切地成为“便民宝”。麟游县创新社保管理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参保、缴费、领取、查询、年检“五个不出村”的经办管理服务模式,该县7个镇和76个村全部建成标准化劳动保障所、保障站,在村级设立新农保金融服务便民网点83个,去年已有1200多万元养老金通过村级服务网点发放到老人手中。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麟游县各级领导发现,由于地处山区,大部分村庄离所在的镇驻地较远,加之银行网点少,农民群众尤其是年老体弱、残疾人等交纳保费和领取养老金极为不便。县委书记孙敬虎说:“服务群众不能只是空洞的口号,不仅要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而且要变为永恒的行动。”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一条以“五不出村,群众舒心”为目标,以“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为基本原则的养老金收发服务新模式出炉了。为了稳妥,年初开始在常丰镇选村试点,在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在全县渐进推开。县人社局把贴心服务、便利到家作为工作目标,开展“服务在基层、满意在人社”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行社保服务不出村,从时间、空间、距离、情感上接地气、连民心。针对不会填表的农村老人,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推行干部代办制,代办参保登记手续,不用群众来回跑;与金融机构联合考察,依托镇村小商店、村级卫生室,布设代办网点,投入终端设备,业务联网、信息共享,一人一卡、可代扣代缴保费,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村级经办服务中心,查询个人账户信息,也可通过QQ视频、电话、微信、照片等现代媒体,足不出户完成生存状况认证。在无金融机构网点的镇村,县上专门配备移动终端,增设公益岗位服务人员,群众需要时可直接上门服务,结束了农村老人领取待遇去镇上县来回跑的历史。
在这套新模式里,县、镇、村建立标准化劳动保障中心、所、站,配备劳动保障协管员,同时与多家银行合作,委托其进村设置服务网点,聘请热心服务群众的村民担任业务员,统一配备柜台、电脑、固定和移动POS机等服务硬件和网络。新模式通过一人一卡的方式,实现从个人借记卡到基金专户的封闭资金运行,“钱从银行走、信息网上流”,也解除了原来现金收缴潜在的积压、挪用等不安全风险。
事实证明,“五个不出村”已成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县人社局局长贾素琳说:“五个不出村”是我们转变作风、创新理念、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常丰镇庙湾村代办员武天林道出了群众的心声:“以前群众办事到处找干部,干群关系差;现在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费心,干部与群众走得更近了”。
家住麟游县招贤镇高庄村的剌志义老人一大早就给本村的社保协管员任永奇打电话。很快,他就在自己的炕头上用社保卡在任永奇拿来的移动POS机上刷卡取出了自己的养老金。剌志义老人说,他和老伴两人每月190元的养老金,各取各的,方便得很,他身体不好经常先花完,人家老伴的卡上还多着呢。出行不便的老人也是一卡在手“自己的养老金自己做主”。
在麟游县农村,家家户户都一张县人社局发送的便民服务卡,上面明确印着每个便民服务点的地址、电话、代办人员姓名和监督单位电话。麟游县政府县长李武发说:“服务平台延伸到村头,优质服务送到行动不便老人的炕头,才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百姓的手中,暖到群众的心头,也才能把党的惠民政策变成群众口袋里的实惠”。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贺小巍基层工作事务繁杂,基层领导压力山大,这是在基层采访领导干部的最大体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能不能做得到,但自古以来的每个赴任官员,都有这个初衷和愿景。经济要抓,项目要管,民生要改...
麟游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麟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