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宝鸡历史悠久,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及石鼓、何尊等文物,更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泥塑、千阳刺绣等传统中华工艺。
近日,记者在宝鸡采访期间发现,在非遗传承路上,省人大代表王秀萍、敬萍积极引导群众学习非遗技艺,以建立合作社、鼓励创业等形式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用实际行动发出了“技艺传承就是最好致富路”的乡村振兴最强音。
王秀萍:西秦仿真绣刺出美好新生活
走进设在千阳职业中专的“秀萍绣庄”,一幅幅作品构图精美,色彩绚丽。尤其是青铜器系列自创作品,以刺绣形式展示青铜器古朴典雅、历史悠久的特点,给人浓浓的“青铜器之乡”的感觉……
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传承人、千阳县秀萍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秀萍正在悉心指导22岁的赵青青绣着自己的专属作品。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技,学会一门手艺是脱贫致富取之不竭的财富!”作为省人大代表,王秀萍牢记代表担当和使命,在传承民间艺术中,用西秦仿真刺绣为千阳妇女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近年来,经她设计的非遗作品达到上千件,全部销售一空,绣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她也为职业中专培训了300多名学生,为社会培养了600多名留守妇女,而且涌现出了多家龙头企业,他们采取资金搭载、项目捆绑来制作刺绣产品等形式,帮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目前,全县从事刺绣制作的妇女已达近万人,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刺绣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
敬萍:泥疙瘩扛起六营致富“半边天”
走进凤翔县六营村叶子工艺坊,32岁的负责人胡玉洁正埋头娴熟地绘制着泥塑,很难想象2013年因为一次事故落下残疾的她,如今靠着做泥塑,不仅摆脱了贫困,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元,还在宝鸡市买了房子。
虽然凤翔六营村自古就有泥塑的手工艺生产历史,但由于生产理念、工艺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泥塑工艺曾一度渐趋没落。
凤翔胡氏泥塑第六代传承人、凤翔县西府巧女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敬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和丈夫一起攻关,历经三年时间、800多次的实验,终于研制成功摔不烂泥塑生产工艺,破解了数百年来凤翔泥塑易损难运的难题,使泥塑生产周期比原来缩短80多倍,效率提高60多倍,为凤翔泥塑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敬萍第一时间将这些新的技艺通过各种方式推广给村民,并通过自己的合作社帮助村民销售他们的手工艺品。
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民间工艺生产从业人数达300多人,年产各种传统手工艺产品10万多件,产值达700多万元。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韩小珍)2020年12月30日,记者从凤翔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该县按照“有黑...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