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时用
我名钱时用,现年七十五岁,退休干部,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即本文以下所称的原马堵镇人士,我族入川始祖钱茂第十九代孙。
最近,我从家人处得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后强教授发表的关于“遂宁宋瓷的主人钱茂”一文,拜读后深表敬意,这为我们钱茂后裔揭示出这一问题的思考方向。下面,我就这一问题提供如下三个方面的情况介绍:
第一,“凤翔楼”的铭实之源;
第二,钱鑫与铜钟;
第三,“遂宁宋瓷与铜钟伴藏”的地点和历史背景。
先介绍第一个问题——“凤翔楼”的铭实之源。据我钱氏家谱记载,我族入川始祖钱茂是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吴越王钱 第十七代孙,元末明初汉口市武弟将军钱忠第七子,于明洪武二年(1369)自老家汉口,经陕西省凤翔县入蜀落足马堵(今大英县回马镇)。在路经凤翔县途中,其妻胡氏不幸逝世,在落足马堵之后娶配陈氏为妻。为纪念前妻胡氏,将修建的安居之所命名为“凤翔楼”。该楼为普通建筑,一楼一底,三室通檐,七柱吊廊,坐南朝北,右靠马堵庙近两百余米。新中国成立之后收归公用作了当地政府办公用房,现在已是残桓断墙,遗址尚在。
我祖入蜀马堵之后,扬其祖辈在江浙广制陶瓷之技,为其后代开创了马堵陶瓷巨镇宏业,累积几代到明朝永乐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我们钱家至今都还盛传着这么一首歌谣:“建窑九十九,挖断横山一条沟(指马堵镇原来的一皮山坡),开金矿(指现在马堵镇辖区的金井坝村)、建果园(马堵镇历来都是有名的果园之乡),船队装运到武汉,一船装三千(金钱价值),两月就回头。”至今,在该镇方园数里之内,其陶片和瓷衣碎片都还堆积无数。还有世传的另一首歌谣说的是马堵钱氏的产业规模:“钱氏家院一条街,六楼两寺金银满,船工陶匠开金铺,香腊钱纸栅断街,码头上游开金矿,灯火照亮半边天。”这里所指的“一条街”,就是指的该镇现在的“陶都街”。歌谣里所说的“六楼”,“凤翔楼”也仅是其中一座,其他“五楼”是:
(长)掌事楼:此楼坐南朝北,紧靠凤翔楼以西不远,当时作为钱氏产业长房中选定的经管人所用。因此,最先称着“长房楼”。后来,经管人也可选用其他房系的能干人掌管,所以族人就将此楼称呼为“掌房楼”。据说楼牌是一块很大的刻金赤漆板面,非常气派。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代销合作社将此地改作了商铺面馆。至今,遗迹尚存。
码库楼:因当时钱氏的库楼不只一座,码库楼是当时的一座中心库房。建于桂花湾坡上的陶都街,坐南朝北,可直下涪江康家渡口(人称上码头)。
金库楼:建于陶都街东头涪江悬岩顶上,紧靠马堵庙东墙。用于商务接洽、账务清算、资金保管。现在的马堵庙仍完整尤存。
学府楼(官府楼):建于“法华寺”(现在的大英县回马中学)西边不远处。历代为钱氏子弟学校。该校“文武科备,艺算读习,陶技劳作,才女书识”。在明清五六百年间,人才辈出。此校先前称作学府楼,后来,辈出的人才很多,当地人便称“官府楼”。这在我族家谱上都作了标记。
陶师楼:建于竹林湾,旁处法华寺,面对马堵庙,当时为陶师、船队驾家的住宿楼群。据传逢年过节,宾客满坐十多二十桌。
两庙:一是马堵庙,二是法华寺。
马堵庙,建于北宋时期,位处牛头山嘴,东临涪江西岸,陶都街的东尽头,占有三亩余地。该庙是我钱氏先祖入川以后捐供之庙。至今仍香火旺盛。
法华寺,是我钱氏祖庙,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3)。该庙位于马堵镇马鞍坡山腰,坐南朝北,面对马堵庙,占地五六十亩规模宏大,构建辉煌,在川中都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后,改作蓬溪县第四初级中学。至今,还遗存有原庙的“先祖殿”。
话说到此,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介绍现在的大英县回马镇真实的存在着一个“凤翔楼”,而非我辈的杜撰。
第二,钱鑫与铜钟。
钱鑫,在我族家谱之中后世传记为“钱金”。此人为明朝后期人士,我入川始祖钱茂第七代孙,陕西省祭官,晚年退居故里马堵镇。由于他深谙教义,对隔墙马堵庙情有独钟,与寺内僧众交往甚密。于是不少僧众对他调侃,说是马堵庙是你们钱氏祖宗贡奉之庙,现在你们有了法华寺,就把老祖宗忘了。法华寺里两口大铁钟响彻十里八方,而我们庙里这口小钟敲了数百年,你们看了也不好意思吧!前几年,我等几个钱氏族人为修谱到该庙去考察保存的碑文时,有一个老和尚对我们介绍说:“我们庙里有一件镇庙之宝——一口小铜钟,别看它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我们先师传说,原来有一口大铜钟,后来不知到哪儿去了。”当时,我们作为听话之人心不在焉,而今,当我拜读到李教授对铜钟铭文的点题,本人也就深得启谛而了然于心。
第三,遂宁宋瓷与铜钟伴藏的地点和历史背景。
这一问题我想介绍如下三点:一是遂宁宋瓷与铜钟伴藏的地点与马堵镇的流向关系;二是遂宁宋瓷从何而来;三是遂宁宋瓷与铜钟伴藏的历史背景。
让我按上述三点如序作介。一是流向关系。据我族家谱记载,我族先祖齐伦公是入川始祖钱茂第六代孙,明嘉靖年间任过蜀府内相,岳父为遂宁城区近郊人士。于是钱氏后裔的不少亲戚在家谱里记载有之。如今,根据遂宁宋瓷与铜钟现在的发掘地点——遂宁市城区金家沟(现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强街道金鱼社区),则与史迹事实基本一致。二是遂宁宋瓷从何而来?钱氏与宋瓷历来关系密切,从唐朝末期“五代十国”吴越王钱 伊始,宋瓷兴盛,钱氏为先。在“五代”之时,钱王朝贡奉朝庭之物首当瓷器,之后钱王朝归宗,钱氏依然掌控江南瓷器、盐铁、丝绸基业。在我祖钱茂入蜀马堵以后,为后代一同开创了陶瓷基业。至今,我还记得一首传世歌谣:“宝瓷业制成本高,膏磷珠粉和成浆,窑头三熏两日火,金壳拜师传秘招。”对这首歌谣,头一句任何人都懂,而对后三句,我只记得,说的什么意思就不懂了。不过透过字里行间倒是明白,我的先祖们鉴于当时制造瓷器成本太高,材料缺乏,技术不过硬,已难以支撑宝瓷的制造了。那么遂宁宋瓷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世传,马堵钱氏以陶为业,产业宏大,建有一支很大的船队,上至绵阳,下至重庆、汉口从事运输业务。世所不知,汉口是我族入川始祖钱茂的老家,世代多有来往。因此,宋瓷来源是必未断。
三是遂宁宋瓷与铜钟的历史背景。明崇祯(1628-1644)年间,张献忠“杀富济贫”剿四川,则为世人共知。作为马堵钱氏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据我钱氏家谱记载,在这次兵祸之中“有汝吉(我先祖之名)之二女菊林玉子被寇蜂临,投江著烈载诸郡 表二可称。”钱氏家人“避灾躲祸八方逃窜者众多。”据我族世传,当时本地团练钱三槐与明朝官兵抵抗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兵败战死无数。至今有两处地名遗迹为当地人所共知。一是这场战斗的地点原称马堵镇何家沟“凉风垭”,经过这场战争以后,当地人至今都称为“百战垭”了。二是就在何家沟沟口涪江岸边,至今当地人都知道有一个“万人坑”。这可谓史迹斑斑,惨状难忘。而今我还记得我的爷爷教的一首世传歌谣:“宝物装船下合川,十天半月不见还,家人码头哭红眼,自此家败难复园。”对于这首歌谣现在想来,恐怕就是说的“遂宁宋瓷与铜钟伴藏”这件事吧。
历史悠悠,旁人如募,以此介绍,供作明鉴。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芮扬通讯员董海兵文/图)12月10日,宝鸡市周秦文化及文物保护利用调研组副组长陈小平一行来凤翔县调研。调研组一...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