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
“凤翔楼钱鑫”铭青铜钟。
南宋龙泉窑青釉菱口瓜棱瓷瓶。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大瓷梅瓶。
青白釉大口蟾蜍形三足瓷水盂。
青釉五管瓷器。
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瓷瓶。
青白釉凤首流瓷水注。
□李后强 摄影"周洪攀
遂宁宋代陶瓷的发现是考古界的重大事件,意义深远。但关于宋瓷的来历和主人,学界争论很大。比较一致和占主流的观点是宋瓷是蒙宋之战的遗物,其主人是“凤翔楼钱鑫”主人,这是基于南宋时局和文物本身作出的判断,证据比较充分,但还是没有解决主人是谁的问题。我多次查看这些文物,并翻阅了大量宋元明清史书,感到有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请教史学界人士,特别是要跳出文物本身来思考。
我本人的专业是化学和物理,对史学尤其是考古学知之甚少,但为了深化“遂宁宋瓷之谜”的讨论,揭开真相和谜底,不揣冒昧,提出“明代反腐导致宋瓷埋入地下”的观点供大家批评。
遂宁宋瓷埋藏年代是明代而非南宋?
我认为,985件宋瓷是真的国宝,但18件铜器和2件石器的真实年代值得再研究。宋瓷埋入地下的年代可能不是南宋,而是明代洪武年间。在朱元璋反腐败巨大压力下,主人把自己的私人物品(收藏的和商店的)埋入地下。因为朱元璋出身贫民,痛恨奢侈,喜欢红色特别是釉里红陶瓷,反对宋瓷。“凤翔楼钱鑫”铜钟是突破的关键实物,这件铜器可能是明代产物(或者仿宋)而不是南宋制品,“凤翔楼”是店名无疑,但“钱鑫”可能是人名,更有可能是钱氏家族入蜀第一人钱茂。钱茂是传承钱氏家族基因、勤劳致富的大企业家,为明代遂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为什么在窖藏里没有发现明代物品特别是明代陶瓷呢?因为朱元璋讨厌奢侈品尤其是明代之前的高档生活用品,但不反对明代陶瓷和其他物品,主人不需要藏起来,官员和百姓都可以公开使用。因为宋瓷属于奢侈品,属于腐败之物,不敢公开使用,只要检查到谁有,谁就必死无疑,因此只能藏于地下。为什么不用真名“钱茂”而用“钱鑫”?因为“钱鑫”与“钱茂”同义,用真名有风险,一旦发现也会惹麻烦。钱氏家族本来就是名门望族,清廉家族,家教家风家训一直被世代所赞颂和效仿,不能因为这点宋瓷惹出大祸,掉了性命。至于那个碗底墨书的“元”字,显然是埋物时即兴所写,可能是指钱氏家族钱镠(liú)第一代“元”字辈,也指四川钱氏第一代开始,或者暗示“朱元璋”的“元”。
“凤翔楼钱鑫”铜钟造于明代而非南宋?
据遂宁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四川宋瓷博物馆、遂宁广播电视报社联合出品的《二十年前惊天发现,国宝宋瓷、四川、遂宁》(2011年10月)记载,1991年9月18日至23日考古界专家在村民协助下,在遂宁金鱼社区发现985件宋瓷,18件铜器,两件石器,共1005件文物。对这批文物的来历追溯,有铭文的铜钟是重要线索,一般认为此铜钟是南宋物品。但广东工业大学王福谆教授在《古代大铜钟》的文章中指出,“明代是我国铸造大铜钟最多的朝代,不论是大铜钟还是大铁钟,明代都名列前茅,是鼎盛时期”。最著名的是南京城内鼓楼广场明代大铜钟,高3.65米,重23000公斤,上铸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铭文。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明代铜钟。四川类似铜钟也很多,如二郎山明代铜钟制造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四川大竹县文物管理所余和平撰文指出,1987年1月大竹出土了一批明代铜器,有铜爵128件,铜方炉15件,锡器3件。从铜器铭文可知,这批铜器是专门用以祭祀孔子、四配和十二哲人,明末文庙被毁,被人转移埋藏于此。因此,遂宁“凤翔楼钱鑫”铜钟也可能是明代洪武年所制造,因为明代技术最先进、社会最盛行。现在都认为是南宋所造,可能是仿南宋制品,应该在进行史学研究的同时进行物理化学分析。明朝与南宋相距百年,应该可以从形态上区别。同窖藏的其他铜器和石器,也可同时鉴定。即使此铜钟不是明代的而是南宋的,“钱鑫”也应该是人名而不是“钱庄”,就是说,宋瓷是钱氏家族的遗产。我们可以推测,吴越国的国王即钱镠(liú)的孙子钱弘俶,因为保护老百姓的财产,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得到百姓爱戴,此铜钟制造于宋代,并作为钱氏家族传家宝之一,主要悬挂在商铺大门,从江西老家带回遂宁悬挂商铺门前,但埋入地下是在明代。
遂宁宋瓷不是蒙宋之战的遗物?
从1235年蒙古军入蜀算起,到1288年凌霄城被攻破,四川军民抗蒙军50余年。即使算到南宋灭的1279年,也有44年。学界主流认为,陶瓷主人为躲避蒙宋战乱而在此七年间将宋瓷藏于地下(即公元1235年蒙古兵大举入蜀,到1242年攻破遂宁府),后来主人死于战乱没取走宋瓷。这里的问题是,蒙古兵在四川打仗50余年,半个世纪,消息早就传遍各地,要运送宋瓷到外地或者埋入地下,时间非常充分,可以慢慢实施各种计划,而不是匆匆忙忙入地。因此可以推测,这是因为一个在全国范围突然颁布的禁令导致的结果,使宋瓷无处藏身,只有转入地下。
这也是宋瓷在社会民间留下很少的原因,也是后来各地陆续发现大量窖藏宋瓷的原因,因为宋瓷是高档生活用品,容易损坏,平民买不起,只有富人和官员能用,朱元璋反腐正好针对官员和富人。
朱元璋执政后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立杀!朱元璋反对奢侈奢靡和贪腐,连自己的女婿、侄儿都杀了。为了增加震慑力度,朱元璋还剥贪官的人皮,做成稻草人,供众人参观。朱元璋反腐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为几千年封建历史所罕见。各基层官员和富豪也无法幸免,都被治罪,如贵溪夏氏,苏州姚氏等。在江南地区,人人自危,许多富户纷纷求告。朱元璋还鼓励百姓越级告状,各级官员如果胆敢“截访”,就治以诛灭家族的重罪。他还亲自作序颁布《御制大诰》,发动群众,要求农民们人手一本《大诰》,不识字的,就找各村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大家当场讲读学习。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八年,是他反贪风暴的最高潮时期,几乎到了“无日不杀人”的地步。如江西等地的地方官,在这十年之中,竟然没有一个能平安做到任期满的,不少官员戴罪办公。由于晚年朱元璋性格越发暴烈,处理案子更是从速从重,也出现许多冤假错案。许多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为了逃避做官,竟不让子女读书。许多官员为了能平安退休,放着官位不做,不惜装疯卖傻,只求朱元璋放自己回家养老。回忆起那场血雨腥风,后来的官员和富人都依然后怕。朱元璋还反对宋代文化,这是更致命的打击。这是因为元代人用南宋皇帝头骨做成酒碗即“骷髅碗”,并一直作为向汉人炫耀武功、征服汉人的物证。朱元璋攻入北京得到骷髅酒碗后,感慨万千,抚摸着酒碗对明朝的文武大臣说:“重文轻武的宋朝,但愿汉人再也不要有这样的悲剧了!”朱元璋将宋理宗的头盖骨下葬于金陵聚宝山,并派人专门守墓。朱元璋是穷苦出身,非常厌恶宋朝市民文化,如宋代城市的瓦舍(又叫“瓦市”、“瓦子”、“瓦肆”)也是市民娱乐中心,因为瓦舍内设有酒肆、茶坊、食店、摊铺、勾栏(勾栏是商业演出场所),他下令全国扫除,严禁点茶、饮酒、足球、插花、烧香等民间活动,违者杀全家。宋瓷是中国制陶的顶峰,但主要是生活和学习用品。朱元璋只喜欢红色特别是釉里红陶瓷,反对青白色宋瓷,认为那是腐败之物,凡有者必定受罚,大家只能悄悄收藏于地下。明代全国如此,遂宁官员和富人不可幸免,于是有了金鱼村的地下宋瓷。可以说,遂宁“四川宋瓷博物馆”就是反腐倡廉的基地。
宋瓷窖藏形态涉及明代的政策措施?
按照常理,瓷器的窖藏方式应采用常见的砖砌或石砌窖穴,但遂宁窖藏宋瓷却是直接挖坑掩埋,器物的放置十分有序,很有讲究和很有规律,说明主人很有文化和思想。比如,所有的瓷器按照其主人对瓷器的喜好程度和瓷器本身的价值,分为四层埋藏,上面是铜器,最喜欢和最值钱的埋在最下面。最下面一层正中间,正是现在的国宝——青瓷荷叶盖罐,里面装了99只菊叶小碟,然后在罐的周围一圈排满了大一些的盘子和碗,不仅安全而且节省空间。
整个窖藏摆放形态像石碑,一个椭圆形,另一个是正方形。这是一个哲学、法学和美学理念。椭圆象征乌纱帽,即官位,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明代还有四方平定巾,用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就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所以,宋瓷窖藏形态涉及官方的政策措施。可以这样认为,椭圆是乌纱帽的象征,同时因为有两个焦点,表示国与家,公与私,只有两者统一才是完美社会。正方形表示法规,人人必须遵守,国家反腐,全民拥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喜林通讯员程有强)“流动演出、精神脱贫,这种形式真的不错!丰富和活跃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干部群众共同致...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