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 凤县新闻 麟游新闻 千阳新闻 陇县新闻 眉县新闻 扶风新闻 岐山新闻 凤翔新闻 太白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凤翔新闻 > 正文

“秦蜀之噤喉”

来源:西安日报 2018-07-24 08:09   https://www.yybnet.net/

倪来锁向记者指认松林坡的位置。垭口上的吴玠、吴璘塑像。

从西安向西,走到关中尽头,便是古代著名的散关。

清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唐代《三辅旧事》称:关中“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

无论此说是否合适,足见散关对关中的重要。

位置多次变迁

散关,又名大散关。关于其名来历,传说关位于大散仙人修炼之地,故名。有学者认为,因关置大散岭下、散谷水旁,取名“散”。散谷水即今清姜河。也有学者认为,这里在西周时期曾有一个小封国叫散,所以不仅关叫散关,而且山叫大散岭、河叫散谷水。还有人认为,因关散落在清姜河谷上下二三十公里,故名散关。

散关像许多关隘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位置多次变迁。

根据专家学者研究,汉魏时期,散关在秦岭北麓清姜河谷口渭滨区神农镇茹家庄一带;南北朝时期,向西南迁移至清姜河中游,具体位置不详;唐代继续向西南迁移,到了神农镇观音堂自然村西1公里、即今川陕公路26公里处的松林坡;南宋时,宋与金在散关一带对峙,金国在观音堂东北、今川陕公路20公里处建关,“长亘二里”,因此取名二里散关,或称二里关,元、明、清时代一直沿用。

散关位置,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京都设在关中朝廷实力的增强,由东北向西南推移。

“关当山川之会”

记者于7月12日前往散关实地采访。

散关最早的地址茹家庄,位于清姜河谷口东岸,东有常羊等山,西有益门等山。

记者沿着川陕公路继续前行,河谷越来越窄,山越来越高。至川陕公路19公里二里关自然村,见前面伸出一壁立的山梁,逼得河道南移,似要挡住去路,走近看,若不是人工炸开几十米高的石崖,开出一条公路,此处无法通行。这里正是二里关。

二里关村姚清海指着山梁上的垭口告诉记者,他们把这个垭口叫大散关垭口,把这道山梁叫关岭梁。此梁东西两边陡峭,正面无法上去,只能从北边的山腰小道绕过去。古代时,一个人拿根木棒守在垭口,别人都无法通过。

唐宋时期的大散关遗址松林坡,山谷开阔,但有一定坡度,再往西南走,则要上秦岭大梁,坡度陡增,山谷变窄,两边山体陡峭如削,公路靠来回180度的大回旋往上盘旋。

此三处均有可以屯兵的平地,又有适宜设关的险阻。元末曾在茹家庄河对岸益门山东侧建城,屯军镇守,起到和关隘相同的作用。因从此处可以去被称为“益”的四川一带,因此取名益门。据文献记载,古时益门“林莽阴森”,“跬步难进”,“阻三面而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者”。

《读史方舆纪要》称,“大散关,为秦蜀之噤喉”,“关当山川之会”。

渭滨区博物馆馆长郝明科告诉记者,二里关东北处有一山叫蟒挡山。关于这个山名的来历,当地有个传说,刘邦曾走到此,被一巨蟒挡住去路,刘邦把宝剑往地上一插说:“我今生若有做皇帝的福分,你就缠剑而死;如果没有,你就把我吃了。”结果蟒缠到剑上断为三节。

曾发现铜质“散关”印

曾经的几处散关,由于历史上的战火等多种原因,关城已不存在。

观音堂村民倪来锁说,如今长满林木的松林坡,有四五十个废弃的院落遗迹,总长四五百米,因房屋都建在一边,且有大松树,过去叫松半街,后来叫半坡街。而松林坡下边的煎茶坪,过去有石头垒的房子多间,不是普通民房。

74岁姚清海听父亲说,在二里关垭口处,过去有过街楼。姚清海也在上边见过残余的长石条。他告诉记者,后来修铁路、村民盖房,把那些石条都拉走了。二里关还有两块石碑,后来也都不见了。

根据记载,明末二里关被焚后,居民犹在,后集市复兴,恢复为镇。二里关门额上有明清时期镌刻的“蜀道天险大散关”7个大字,上世纪50年代遗失。

根据史料,明嘉靖年间置益门二里散关巡检司。清时,二里关曾驻兵22名,设把总1名。

在二里关北边,有一座山峰形如乌纱帽,人们称其为“纱帽石”。传说古代敌人过了“纱帽石”,守关将领就要丢掉“乌纱帽”,甚至被砍头,故名。

1980年,村民在二里关西侧挖出一枚铜印,上有“散关”两字。有专家认为,此印可能为当年散关通关用印。

“出栈蜀山长”

通过散关的古道,因有散关而称散关道,也因其北起点在古称陈仓的宝鸡,而称陈仓道。由于战国时期秦国国都由今凤翔的雍迁往咸阳,将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开辟为驿道,从而又称散关道为故道。

散关道是关中通往四川古道穿越秦岭最西端的一条线路,也是诸道中里程最长的一条,历史上以“多坂回远”而著称。古人称散关道“入关秦地尽,出栈蜀山长。”

有学者认为,此道为关中通往四川的4条蜀道中最早的一条,其开通时间可能距今5000年左右。据考古发掘文物,早在商末周初,江汉流域的氏、羌、蜀等部族与渭河流域的人们,沿着这条古道进行交往,后成为周朝的“周道”。

《战国策》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可见战国时期,蜀道上已经有栈道。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栈道创造始于蜀道。

倪来锁告诉记者,煎茶坪下的灌木丛中,现在还保存有古道的石板。

姚清海说,过去二里关垭口北边半山腰古道上,也有石板。后来挖地都挖光了。

“铁马秋风大散关”

《读史方舆纪要》称,散关“扼南北之交。北不得此,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

散关位于中原与西域民族结合部,古代在这里发生的军事争战尤为频繁。最著名的当属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汉中通过散关,出兵今宝鸡的陈仓,进入关中,最终夺得天下。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仿效刘邦的计谋,声称要通过斜谷道进攻眉县。虽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但这次他没有刘邦幸运。魏国大将军曹真大概也知道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预料诸葛亮会偷袭陈仓,遣大将郝昭等加固陈仓城池坚守。诸葛亮率兵8万,由汉中通过散关围攻陈仓。守城魏军虽然只有千余人,但由于有准备,诸葛亮进攻20余日未能拿下,粮食耗尽,被迫返回汉中。

散关也曾是一些人逃难的关口。唐玄宗时期,发生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被迫西逃,通过散关,南下成都。

唐僖宗比唐玄宗还要狼狈。由于内乱,他被宦官田令孜裹挟通过散关逃往成都。到了大散关,唐僖宗累得实在走不动,枕在别人大腿上睡了一会,才起来吃了点东西,继续赶路。

倪来锁听到一个传说,汉高帝刘邦曾在煎茶坪休息,用山上生长的石茶煎茶,故称此地煎茶坪。

南宋诗人陆游曾到汉中任职,为抗金出谋划策,并前往散关巡逻,可惜其《平戎策》被朝廷否决。后来陆游至少写了20余首涉及散关的诗词。其中在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书愤》一诗中,回忆到当年散关的壮阔场面:“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建有老子庙

散关及其散关道在沟通中原与西南,甚至西北商贸和文化交流方面始终起到了重要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自文、孝、嫪居于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隋、唐、宋间,散关道被定为大官驿道。元以后,散关道上的过往行人还是“日如梭”,沿途有酒馆、茶炉、店铺等。明、清时期,有马车帮来往于散关道贩运货物。民国时期,马车帮依然存在,从渭南轧花厂拉棉花包通过散关运到川蜀地区,返回时则载有川蜀的茶叶、糖、纸张、黄花、木耳、蜂蜜、柑橘等。

文化方面,不仅传说炎帝神农氏生于散关附近的蒙峪沟,并在这一带长大成人、活动,而且传说老子西行到了散关。关令尹喜劝老子留下,于是作了《道德经》一书。郦道元《水经注》云:散关“有老子庙。”据传,茹家庄散关故城内曾有散关关令尹喜故宅;还曾有老子给尹喜授经的“说经台”。二里关西南侧曾建一座关帝庙,其内供有老子、尹喜及关羽的塑像。

成为有专门经营单位的旅游景点

在川陕公路19.5公里处悬崖上,镌刻有“古大散关”四个大字。这是1936年修建川陕公路时,公路专家赵祖康书写的。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散关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散关最早的位置茹家庄一带,已经和宝鸡市区连成一片;唐代散关遗址松林坡,为一片林木;元以后的二里关,虽然不像金锁关、武关成为镇政府所在地,但其东的二里关自然村有村民100多人。

郝明科告诉记者,2006年,二里关和西边的观音堂、东边的杨家湾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因古散关在这里,故名大散关村。

二里关原村长邓文升回忆,他1995年担任二里村村长后,为了村民脱贫致富,动员群众以劳入股的方式开发散关旅游景点,后来吸引来多家单位参与建设。

目前,二里关已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旅游景点,是记者已采访过的四处关隘中,唯一有专门经营单位的关隘。十多年来,依靠游客支撑起来的农家乐,是二里关村群众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新闻推荐

食药监局抽检5类食品 5批次样品不合格

华商报讯(记者张宝龙)近期,宝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抽检糕点、酒类、肉制品、豆制品、餐饮食品(含餐饮具)等五类食品40批...

凤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秦蜀之噤喉”)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