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 凤县新闻 麟游新闻 千阳新闻 陇县新闻 眉县新闻 扶风新闻 岐山新闻 凤翔新闻 太白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凤翔新闻 > 正文

国宝《开成石经》的前世今生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18-07-01 02:39   https://www.yybnet.net/

《开成石经》密集型陈列方式,无法有效抗震减震

《开成石经》现在所处的展室,四季温差较大,不利于文物保护

作为陕西省重点文化工程,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镇馆之宝——被誉为“古代高考教材”的1181岁的唐《开成石经》即将告别“蜗居”,搬进宽敞舒适的“新家”。

唐《开成石经》由114块巨大的青石组成,碑上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了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唐开成二年(837年)刻成后的石经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人们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古代高考教材”。此后,因兵火、保存条件差等原因,《开成石经》几经迁徙,最终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由蓝田四吕之一的陕西路转运副使吕大忠迁至“府学之北墉”(今碑林博物馆所在地),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历时七年 刊刻“中国文化的元典”

6月20日,记者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一展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石碑阵。这里矗立着114块高大宽厚、气势恢宏的石碑,上面镌刻的是一整套中国儒家经典。这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开成石经》。

公元830年,唐文宗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花费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由114块巨大的青石组成,每块石碑有2米多高,它们比肩连接,两端有石柱夹护。碑上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了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到了清康熙年间,当时的陕西地方政府在十二部典籍的基础上又补刻了《孟子》一书,于是,“儒家十三经”的石刻便得以完整地体现在西安碑林中。

“由于唐朝当时的印刷技术不发达,与考试有关的儒家经典专著供不应求,很多人只能用传抄的方式来记录这些名著,很容易造成各种混乱和大量笔误,也影响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当时的朝廷之所以兴师动众地做了刊刻石经这么浩大的一个‘文化工程\’,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经典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所以有人说,《开成石经》是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据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专家介绍,作为较为完整的唐代儒经标准刻本,石经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是校勘整理儒家经典的珍贵实物资料;石经使用唐代通行的楷书写成,对唐代的经籍用字起到了强有力的规范作用,使楷体作为规范字体的地位从此确立,深入人心,并沿用至今;在格式上,经文的排刊充分考虑到制作拓本的需要,每面碑文分八栏,栏与栏之间以横线相隔并留空,便于将拓本装订成册,供士子、经生阅读,这样也直接促进了木版雕刻印刷书籍的形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开成石经》是中国古代保存最好、时代最早的一套儒家石经,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的元典。

数次迁移 成碑林形成的源头

《开成石经》刻立之时,已经到了晚唐,大唐帝国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纷争不断,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已经动摇,而《开成石经》则与古老的长安城一起,面临着历史风暴的冲击。

自“安史”叛军攻占长安后,长安连续几次受到破坏。唐昭宗天祐年(904年)正月,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在战乱的践踏下,已面目全非。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节度使朱温(全忠)劫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恣意毁坏长安宫室和民舍。至此,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当时,驻守长安的是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军,当他面对已经被焚毁得不成样子的长安时,决定实施改造计划。唐朝的长安城本来由内向外分为宫城、皇城、外城三道城墙,而韩建却把皇城的城墙作为新的外城城墙,这样就大大地缩小了长安城的范围和面积。构筑的“新城”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韩建缩建长安城之后,原本放置在皇城以外的《开成石经》,就被孤立在了断瓦残垣的荒野之中。后来,在长安城中最有名的儒生尹玉羽等人的建议下,韩建陆续把《开成石经》运进新的长安城内。但不到一年,石经还没有来得及全部转运完,因战事失利,韩建被赶出了长安城。幸运的是,后来驻守长安城的另一位将军刘郇也十分重视《开成石经》,在他的努力下,石经终于全部被运进了新长安城中的文宣王庙内。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蓝田四吕之一的陕西路转运副使吕大忠,发现唐朝遗留下来的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露天随意放置在长安城唐尚书省废墟西侧的文宣王庙内,而且四周环境糟糕,尤其是这里地势低,一下雨就积水,使得经石根基湿软,纷纷倒地,时间一长就有了人为破损。看到如此境况,饱读经书的吕大忠感到万分心痛。思虑再三,吕大忠决定将这些石经迁至“府学之北墉”(今碑林博物馆所在地)。迁移工程当年秋天开始,冬天结束。与石经一起迁移的还有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柳公权等大唐名家的书法石碑。

16年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枢密直学士虞策将府学由唐尚书省西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及北广济街一带)迁至“府城之东南隅”,也就是今天西安城文昌门内的碑林博物馆所在地,并进行了新建,同时,对文庙也进一步修建改造,在文庙的前面新建了泮池,最终完成了府学、文庙的迁建和改造,形成府学、文庙、碑林的初步格局。

历经劫难 明代大地震44石扑倒断裂

金末正大年间,碑林曾遭受了一次严重破坏。金正大八年(1231年)春,蒙古骑兵攻陷凤翔城,京兆府豁然临敌。金军如丧家之犬弃逃京兆,拆毁长安城,迁徙百姓赴河南。“辛卯迁徙,废荡殆尽”。碑林石经和唐碑本在迁徙之列,但蒙古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临城下,沉重的碑石没来得及被运走。但是,金兵已把碑廊等建筑拆毁,把所有经石碑刻全部推倒,甚至摧毁了一些碑石。这时,碑林内是什么惨景呢,后来元代人亲眼所见是:“袭以摧仆”“碑尽摧倒”“殿宇倾颓”“其摧毁摧仆不知几年矣”。据载,金元时期碑林两次被推倒,损毁大半。

蒙古军队初占八百里关中,屠杀百姓,迫民为奴,强占耕田为牧场。在这样一个血雨腥风的气氛里,“省幕”(元代设置于陕西的官府)儒生王琛甘冒掉头危险,说服了蒙古驻陕官员同意,把碑林倒地石经全部扶正,并接补上了断裂石块。后来,又有儒士官员等雇工对其他唐宋断裂碑石修补续接,扶起栽立。两次整修拯救经石于消亡之际,功莫大焉。

侥幸躲过“人祸”的碑林,在明代却遇到了一场始料未及的天灾,几近亡灭。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使得碑林瞬间残石林立。据记载,这里近千块碑石扑倒断裂,大量文字剥落消失。仅《开成石经》就有44石扑倒断裂。地震后,明廷地方大员对碑林进行了抢救。他们先是在碑石的断裂口填埋上瓦片瓷器碎末,然后用三合土覆平裂口处,继而扶正碑石。对于开成石经因地震“文义断阙者”,则是参照各种版本的经书加以补刻。所补文字刻在96块113面小石上,嵌置于石经旁,共约53000字。补刻工作由府县三学的师生承担。

“碑林防震,路漫漫其修远兮。”有学者慨叹,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是碑林历史上唯一一次非人为因素的重大破坏,它告诉后人,对西安碑林这样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说,以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是何等的重要。

碑林北扩 《开成石经》住“新家”

时光荏苒。如今,坐落于三学街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有《峄山刻石》《开成石经》《石台孝经》等石刻文物4000多方,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然而,由于面积限制,目前只展示了1000余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陈列展示、文物保护以及游客服务等功能无法得到保证,每逢节假日高峰时期,游客拥挤不堪。如何解决长期困扰西安碑林石刻文物的保护收藏和展示问题,迫在眉睫!

事实上,早在2007年,为解决碑林藏品多、展室小、保存条件差的问题,国家文物局批复了“西安碑林发展整体规划”。按照规划,西安碑林博物馆占地面积将扩大到100亩,向东到达柏树林街,向北到达东木头市街,向西到达安居巷。然而,由于政策、资金等种种原因,这张绘就的蓝图深深地埋在了碑林人的心底。喜讯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10年之后的2017年初,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提出碑林扩建,并拟对碑林所在街区进行同步改造。此后,在各方努力下,“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进。

记者了解到,随着碑林北扩机遇的到来,《开成石经》有望迎来再次搬移保护。“《开成石经》在明、清、民国时期都进行过整修,其现在所处的展室是砖木混合结构,主通道南北双向常年对开,四季温差较大,不利于文物保护。最让人担心的是,《开成石经》密集型陈列方式,达不到有效抗震减震功能,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西安碑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安兴说,《开成石经》是迁移到碑林博物馆的,历史上三次迁移都是为了保护它、给它提供更好的存藏环境。这次搬移,也是沿袭这一历史传统。

据张安兴介绍,《开成石经》是可以移动的文物,北扩后移到百米内的地方,除了建筑本身隔震,还要考虑在文物下面再做一层隔震,让能量波再消耗,确保抗震高指数。此次搬移分四步走:第一步的“体检”正在进行,三维扫描为保留现状数据、为修复做准备;第二步是对石经本体保护修复,“治病”、强身健体;第三步要找专业机构做一个搬运的方案,避免发生磨损;第四步是布展,将隔震、灯光、温湿度等保护条件到位。

“未来,将以《开成石经》为主题展览,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陈列设计,展陈要满足观众易懂、体现价值、观赏性强三个条件,以辅助展览配合主题,空间尽可能舒朗,宽松通透,明快优雅。”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段志凌表示,时代发展,现在有条件给《开成石经》一个更好、更安全及全面展示的环境,现在要做的事情站在未来角度看,就是为了让《开成石经》生生不息、永续流传。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诵读《梁家河》真情感党恩凤翔县陈村镇紫荆村开展“庆七一感党恩谋发展”系列活动

阳光讯(陈文娟记者赵小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到来之际,凤翔县陈村镇紫荆村开展“庆七一感党恩谋发展”系列活动,在全村上...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国宝《开成石经》的前世今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