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伟
5月29日,从古城西安传来好消息:宝鸡振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荣获陕西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称号。
林业龙头企业是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也是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对于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有着重要作用。
5月30日,在宝鸡振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企业负责人张晓云。
“当时只为解决温饱,没想到却成了一生的事业”
张晓云是凤翔县虢王镇虢王村五组人。26年前她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
“当时家里7口人,老娘,我们两口,还有四个娃。种了6亩地,娃他爸一个月才挣38块钱工资,日子过得很穷!”说起过去的艰难岁月,张晓云唏嘘不已。“负担重,实在是没办法,没有等到转正的机会,1986年娃他爸就辞工回家了。”
张晓云的丈夫叫侯拴锁,今年53岁,当年是凤翔县工商局合同工。虢王镇群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种丹皮,丹皮交易一度很活跃。1991年,张晓云家也种了一点。侯拴锁回家后除了做务丹皮,农闲时就跟着村里人贩丹皮。在贩药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个山东菏泽的朋友。当时山东的丹皮种植有规模、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就是山东的这位朋友把我们引上了丹皮种植这个行当,一干就是这么多年。”说起这位朋友,张晓云心怀感激。
1994年,张晓云和丈夫商议,决定从山东引种丹皮新品种在虢王村试种。“好多人怕风险,不敢种,我就动员亲戚、朋友在种不成粮食的地里种丹皮。每家都几分地,十几户人家一共种了不到10亩,我自己大着胆种了3亩。”张晓云说,“当时从山东买的苗子,一个0.20元。苗子很紧缺,要拿钱排队。”
也是行情旺,运气好。第二年,张晓云家一年生的丹皮苗一个卖到了0.25元。“3亩地一下子就卖了六七万元,一亩地收入超过2万元,确实没想到!”张晓云说。
1996年,他们扩大规模,承包了村上农场13亩地继续种丹皮。在他们的影响下,周围以及其它镇村的群众也种了三四十亩。往后种丹皮的群众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
彼时,张晓云已不满足自家“小打小闹”了。她一边自己种,一边搞收购。当时每年能销售二三百吨,在凤翔能收购100吨左右,还要从甘肃,商洛收一部分。她说:“当时只为解决温饱,没想到却成了一生的事业。”
“最自豪的是坚持多年的事业走在政策前头”
1998年,因为要照顾孩子上学,张晓云离开虢王村来到了凤翔县城。丈夫侯拴锁则继续在老家种丹皮、贩丹皮。
在凤翔县南指挥镇西指挥村,她承包了470亩地繁育小麦种子。在这期间,她利用种子隔离区开始大面积种植丹皮。“做过几个行当,觉得还是种丹皮熟悉,收入也好。”
“头一年种了六七十亩,然后自己采种繁育,扩大面积。到2006年,凤翔种了300亩、岐山种了130亩。”张晓云说:“那几年丹皮利润非常好。30亩丹皮、2亩苗子卖了12万元,我在凤翔县城买了一套房”。
此后这些年,丹皮的行情也不差,张晓云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到了2014年,油用牡丹发展迎来春天。
2014年5月,陕西省林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联合发布《陕西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2015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规划》和《意见》的出台,极大地鼓舞了张晓云的信心。她觉得最自豪的是,她所坚持的事业走在了政策的前面。
如今,在各级支持下她的事业更大了。截至2017年,牡丹种植总面积达到4000亩,业务遍及凤翔、岐山、乾县、彬县;公司的年收入将近2000万元。
“正规化运作,拉长产业链”
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自诩没文化的张晓云慢慢也懂得了市场规律。
2014年张晓云相继成立了凤翔振兴油用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宝鸡振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在田家庄镇寺头村有育苗基地,合作社就带动了49户贫困户。帮扶模式是由合作社统一供苗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包销,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始终追求“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理念,用诚信赢得客户的信任,本人及企业曾多次荣获先进称号。2015被评为省级工商部门授予“光彩之星”称号;2016年被省妇联评为创业带头人、先进个人;2017年被评为市林业产业优秀单位;2018年被评为陕西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记者从市交警支队获悉,经市政府批准,通川区投资有限公司将于6月12日—7月10日对国道G542线复兴段及魏复路部分路...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