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美院一年级,在教室里练习工笔晕染。1986年考察唐陵石刻《苦行者》《翠翠》《小拉达》《黑衣白衣》《紫竹观音》程征
近日,中国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西安美院原博士生导师程征教授的首次亮相展“君子如玉”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隆重开幕,引起了陕西艺术圈的热评和轰动。
程先生今年已74岁高龄,原一直以理论研究和评论之名享誉于世,鲜有人知其是绘画出身。这次展览作为先生人生中的首次展览,充分展示了这位艺术老前辈古稀之年依然孜孜不倦、不忘初心的艺术精神和温润如玉、不断挑战自己的君子品德。
这,无疑是陕西艺术界一股清泉般的正能量,值得所有人敬重和嘉许。
此次展览,程征先生向观者展示了哪些精彩的艺术理念和作品,又希望向观者呈现怎样的艺术人生……本期,就让我们和程征先生一起,走进他艺术探索的世界——
——编者梅子
君子如玉温润纯净74岁艺术前辈迟到的亮相展
温润纯净
74岁艺术前辈迟到的亮相展
程征先生将举办“君子如玉”展消息传开后,艺术圈惊诧之余开始翘首以盼。而其友人、弟子们更是组成了“军团”,有的负责策展,有的负责媒体推广,有的写文助阵……展未开启,热已掀起,这令一生低调的程征先生十分不安。最终,由旧友、著名美术理论家刘骁纯担纲学术主持,评论家张渝做策展人,并受先生一幅名为《玉》的画作启发定展名“君子如玉”,意寓先生人品、文品、画品皆如玉般干净、纯净,实为贴切。
先生是西安城的君子,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武西明介绍,程征的口头禅是“要像孔雀开屏那样去看人”,他总善于看到他人的亮点。策展人张渝在前言中说:“他所透露的消息,就是把残破的生活带到水流休息的地方。”
美术评论家吴克军博士认为程征先生在选材上不拘一格,并大体给他的画分了几类:一是印度农村民众;二是工笔人物;三是动物和以观音菩萨为代表的佛教人物,以及少量传统写意人物和不易归类的即兴之作。吴克军是了解程征先生的,并认为其作品“纯净、宁静,有美玉一般的质感,温润高雅,文质彬彬,诗意盎然。没有紧张和对立,而是历经人世沧桑后,看破炎凉的一种恬淡。”“程征的绘画与生活有关,与人性有关,与灵魂有关,重建了我们与美好之间的关联,重建我们对一切普适价值的信仰。”
对于学界的评论,程征先生不置可否,他在学术上是民主的,体现出他对于所有作者与文字一贯尊重的学术开放的态度。程征先生先后数次去印度,住在高级宾馆关注的却是底层人物,这与长安画派的“下生活”的优良传统不谋而合。这次展览的部分作品体现的是“天竺情结”,有几幅是先生印象极其深刻的。《玉》这幅人物画描绘的是秀美的印度少女,程征先生回忆说,当时参观一座石窟,看到这个流浪的少女,她安静地睡着了,神情十分安详。程先生被打动,后在美化、升华中创作了这幅作品。此画曾参加中法艺术展,一眼就被法国美协主席米希尔看中,他从中看到了中国艺术的气质同时又被画面的美感打动。另外一幅巨制《野象部落》,程征先生构思改动了数次,用焦墨绘制,以象比山,以充满野性的美丽少女比喻生命之美好。《金色芭蕉》《小拉达》《翠翠》《砖坊纱丽》等等一系列作品,都无不流露出人文观照,所以吴克军命名程征先生为“人本主义画家”。
程征先生这些作品有着技和道的支撑,是他探寻和表现的艺。之前西安美术学院老院长刘蒙天曾说:程征文章写得好是因为他的素描画得好。这句话很好地验证了程征的技和道的关系。至于遗憾,先生擅长宏观把握和理性思考,这和天性及其常年理论工作有关,程征说:理性限制了我绘画的冲动,希望以后能够更放开些。也表示自己的“书法是短板”,这方面需要加强。
对于展览的效果,程征很淡然:“我搞了一辈子艺术,作品中有自己些独特的东西。别人能够看出这点并认可,我就很开心了。”
著作等身披荆斩棘
陕西国画院的二十年“芳华”
程征先生在陕西国画院的二十年是人生的芳华,这期间他完成了《画家赵望云》《长安画坛论集》,以及《黄河彩陶》(台北出版)《唐十八陵石刻》《中国历代雕塑·秦始皇陵俑塑》《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著作。其中,《中国历代雕塑·秦始皇陵俑塑》获“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获“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和“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程征自幼受留学法国的父亲影响,走向艺术之路。在西安美院附中打下坚实的素描底子,后毕业于美院工艺系。据中央美院教授李松先生回忆:程征1969年自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咸阳地区群众艺术馆。“文革”中期,艺术馆的美工人员和西安美院的刘文西等老师被抽调去辅导户县农民画创作,农民画家刘志德创作的《老书记》一画就是由程征指导完成的。李松也就是那时认识程征的,“‘文革\’之后,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工作经验,程征被邀请到《美术》编辑部帮助工作。当时编辑部人手不够,请来各地贤达共襄盛举,王观泉、周韶华、刘纲纪、毕克官、晨朋、陈兆复、马骁……都先后与我们共事,对他们没有特殊酬劳,安排个硬板床,到食堂打饭就满足了。程征和他们成为了朋友。”李松说。
1976至1978三年,程征在《美术》杂志做采编工作,当时华君武先生在《美术》杂志社任社长。那时,程征同时帮助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了《速写技法》一书,从那时起,他也开始着手准备《画家赵望云》的编写。“当时在北京看到赵望云先生去世五周年的展览,我意识到他的重要位置”,程征这样回忆。除了在《美术》三年的工作经验,影响程征走上美术理论研究之路的是当时任央美教授的李松先生,和后来回到西安后认识的刘骁纯。后来,程征抽调到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参与民间美术调查征集工作,当时刘骁纯央美毕业也分到群艺馆,他们和王有政、郭全忠等形成了一个沙龙,以刘骁纯为中心,经常讨论一些问题,引导了程征走向理论研究之路。
1980年左右,方济众先生筹备陕西国画院,大家都很兴奋。程征和王有政、郭全忠等同学一起到了国画院。1981年从咸阳地区艺术馆直接调到陕西国画院,“那时长安画派就剩下一个方济众先生,他带着这种使命感要把薪火传下去,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他们跟学院派是不一样的。”程征回忆,“当时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办高研班,请全国一流的大师来讲课,当时黄胄、陆俨少、吴冠中等都来了,何海霞、王子武也来讲过,向我们提出下五年功夫进到中国画笔墨系统里边来的期望。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问题:画院里理论谁来弄?我说我来弄,本来想一边当画家一边研究理论。结果,真正进入才知道理论太深了,才觉得研究美学基础、史论等等都太需要时间了。就这样,绘画就逐渐放下了。”
《画家赵望云》也是程征进画院后完成的,自从在中国美术馆听专家讲“赵望云是一个历史性人物,美术史是不能少了他的”后,程征便开始收集资料,跑过全国很多城市,找认识赵望云先生的朋友和亲友访谈,期间经历了很多故事。《从学徒到大师——画家赵望云》一书于1992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松先生这样评价这本书:“这是研究赵望云和长安画派的一部奠基之作,书中尽可能地收集了赵望云各时期的作品,特别是早年的几次农村写生和冯玉祥、赵望云诗画泰山石刻(1935—1937年)等。程征将他发现的赵望云三份自传,与同时期的画作、有关人物的记述组合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特别是及时留下了知情者的记述,这应当感谢程征的抢救之功。”
《画家赵望云》一书为当代美术史提供了诸多研究课题,除赵望云生平与创作的研究之外,还可引申到对长安画派的研究;赵望云三大弟子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研究,乃至赵氏艺术家族有关艺术人才学的研究等等。
程征后来写过《赵望云与黄胄》,对赵望云、黄胄早年的生活和艺术经历做了翔实的考证。之后,程征又编著了《赵望云作品集》(陕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巨匠——赵望云》(台湾锦绣出版社,1994年)、《赵望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美术评论家张渝认为程征先生对赵望云的研究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
此外,程征先生的研究领域还有秦汉魏唐等时代的雕刻,他曾多次踏勘十八陵,做过系统的考察。此间,程征先生的摄影技术为研究陵墓雕刻起到很重要作用。他分析唐陵石刻之所以具有充实、大气的阳刚之美,极端简洁、单纯的构成形式的统一可能是重要原因。
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西安美院的十年桃李生涯
程征先生是2001年被调任西安美院史论系的,当时他年近六十,去后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学院申报博士点。“当时帮学院整理了西安美院的四大美术资源优势:周秦汉唐,红色延安,长安画派和民间艺术。到处宣传,终于打败了很多同类高校,在2003年申博成功。”程征说。
程征先生到美院后重要工作就转移到教学上了,也许受赵望云先生教育理念的影响,他对学生也是开放式的因材施教,还有一个重要主张是快乐教学。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去唐陵、石窟等做户外考察,这是沿着西安美院史论系开创者、美术史论家王子云先生的田野考察方式走的。学生们在外出实践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加上程征先生之前众多的社会实践阅历,他的课程一直深受学生欢迎,一改学院和学生轻视理论的风气。
程征先生君子风范的为人师表,赢得了几乎所有学生的爱戴。西安工业大学教授刘天琪博士在读书期间也得到程老师生活和学业上的多重帮助,他在文章中回忆了一段往事:“我临毕业的那半年,因长时间的资料整理与论文写作压力,神经衰弱严重,经常夜不成寐。初春的某个凌晨,毫无睡意的我急就一首七言古体诗发给先生。我是因时因事而感,没想到清晨时先生携师母就从大北郊的住所赶来安慰。怕打扰刚刚睡着的我,又担心我的身体吃不消,在我宿舍门前徘徊好久不忍敲门,一直等到我听到先生与别人说话醒来。这样的事情,我们师兄弟都有差不多的经历。”刘天琪还说:“先生的心中有大我:前年,先生把自己保存的一批近百幅儿童木刻版画全部捐给了西安美术学院。这批看似很稚嫩的画,却是先生当年从事人类早期艺术心理研究的最有力的证明。去年,先生把上世纪八十年代骑自行车系统考察汉唐陵墓时拍摄的近千张照片、底片及文字记录全部捐给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并将用于正在筹建的陕西省考古博物馆的考古史展陈。这批照片,真实记录了其时汉唐陵墓石刻的保存状况,是陕西陵墓考古及石刻研究的重要参考史料,学术价值自不待言。这次画展,先生又捐献了自己收藏的一百六十张墨线稿凤翔木版年画。因这批年画的木版早已散佚或者毁掉,所以先生捐赠的几乎张张是孤品,这也必将成为研究木版年画重要的实物资料,为我国的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保留了重要的文化基因。”
新闻推荐
阳光讯(实习记者芮扬)3月9日上午,由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办,陕西盛世长安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丝路文化奖”颁奖大会,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国际会议大...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