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 凤县新闻 麟游新闻 千阳新闻 陇县新闻 眉县新闻 扶风新闻 岐山新闻 凤翔新闻 太白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凤翔新闻 > 正文

凤翔东湖忆苏轼

来源:西安日报 2018-01-19 06:21   https://www.yybnet.net/

郑长春

苏轼的文品、人品俱佳,是“唐宋八大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位。他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每到一处,不仅能留下诸多经典篇章,而且勤政为民造福一方,成为后世文人学士效仿的榜样。于是,他走过的路,游过的山水亭阁,遇到的磕磕绊绊,都成了文化遗迹。那些遗迹,充满智慧的超越精神和理想人格的社会使命,人们踏访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我这次就是奔着他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凤翔东湖来的。也许,这泓湖水沉浸着某种意象性的内涵,总是让人心向往之。

此地古称雍州,因“凤凰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在夏代以前称雍州,唐代时改为凤翔府。东湖和凤翔的历史一样悠久,传说在上古时期,这里就有一泓清澈的池水。据《竹书纪年》载,商王文丁十二年,有凤集于岐山,凤凰飞过雍城时,曾在此饮水,故被称为“饮凤池”。“昔闻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这就是当时饮凤池的生动写照。宋代,凤翔是关中西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十九日,时年二十四岁的苏轼通过制科御试,以大理寺评事赴凤翔府签书判官,又掌管(兵、吏、刑、水、工)五曹文书,踌躇满志,处事干练,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出仕济世的抱负。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年,从此迈出仕途第一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苏轼前往凤翔做官路上所作的诗句。坦荡情怀,溢于言表。他来到凤翔时,“饮凤池”很小,池底厚积淤泥。于是,决定在公事之余,把这里重新加以修葺改建。经过勘察,他决定将城西北凤凰泉的活水引到饮凤池,以解决水源问题。引入活水,扩展水池后,又在岸边栽植垂柳,于水面种植莲藕,并依地势修筑曲桥勾栏、亭台阁榭。这样,一个诗意盎然的园林建成了,此处位于城东,即以“东湖”命名。

有了东湖,“水多则蓄之,干旱则泄之”,可资士民小憩,又可灌溉农田,“湖成而民利普焉”。“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喜悦之情涌上心头,苏轼信手援笔,遂赋《东湖》诗一首寄给远在千里的弟弟苏辙。苏辙随即和诗一首,“不到东湖上,但闻东湖吟。诗词已清绝,佳境亦可寻”。兄弟二人都是名噪京华的才子,他们的唱和往来,给这汪湖水注入新的人文元素,使其有了更多的游观和冥思价值。因此不妨说,苏轼不仅是凤翔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凤翔人文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湖似郎官好,名因学士传。游鲦争唼雨,垂柳欲生烟。”从清代诗人王士祯的诗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东湖之美。多年之后,苏东坡官至杭州,再次疏浚西湖,修苏堤,因为有前面的东湖经验,西湖才修得更好,正如诗中所赞:“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宋仁宗嘉祐七年春,凤翔久旱不雨,苏轼与太守前往太白山求雨,祭祷灵验,天降甘霖,解除大旱。正好,苏轼的亭子也刚建成,于是便欣然以“喜雨”命名,并写下著名的《喜雨亭记》。这也算是苏轼对凤翔的一大“发明创造”:先是把自然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最后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如今,喜雨亭已成东湖公园一大亮点。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多得的去处就是凌虚台。凌虚台是一座用青砖筑就的高台,台上建有一座叠檐四角亭,名“适然亭”。高台正面墙上镶有两块石板,一块刻有“凌虚台”三个大字,一块刻有苏轼《凌虚台记》全文。细读碑文才知道,苏轼写作《凌虚台记》纯属偶然。就在他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的同一年,陈希亮接任凤翔知府。陈希亮到任后于府衙后院筑高台以望终南山,起名为“凌虚台”,并嘱苏轼写一篇记。既然是遵上司之嘱而记,按一般人的做法,则是借机奉承一番。苏轼把自己写作的想法跟太守说了一遍,太守居然同意,于是便一气呵成这篇《凌虚台记》。

文章一开头叙述了太守筑台的想法和经过,然后笔锋一转,发了一通议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泛指野兽)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无法预测),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公)之祈年(宫)、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宫)、五柞(宫),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印象),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况台犹不足以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本来太守是要苏轼为凌虚台作记传之久远的,而苏轼的一番议论,把这些人为造作之台,用历史眼光一看,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苏轼不愧是文章好手,他用与东湖碧波差不多的气韵,把写景的文势舒展得坦荡自如。游人仰头读完《凌虚台记》,转过身来,眼前就会浮现出行云流水,心中隐约有了“重温旧梦”的感觉。我们对着这一台一湖,想人生,思荣辱,观兴衰,悟得失,心胸渐渐开阔,天地更加明亮。

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相比于自然万物倒显得生动多了。可以说,民本思想与和谐理念,才是苏轼们心中永远博大的湖。在凤翔任上,他除了“签署一局,兼掌五曹文书”外,还负责着“编木筏竹,东下河渭”供应皇家用木以及集运粮米、刍秣供给西部边防两大要务,当时此二要务均由服衙前役的百姓来义务完成,政府“虽有优轻酬奖之名,其实不及所费百分之一”。每年运送竹木的时间总在河水暴涨之时,如果不在规定时间运到就要受罚,这样就经常发生颠覆事故,水工淹死无数。在运送途中,官物如有丢失,服役的百姓还要负责赔偿,许多人因此破产,而无力赔偿者则被投入牢狱,走投无路之下便有人选择远去他乡,甚至沦为盗贼。上任伊始,苏轼就注意到了木筏水运带给百姓的沉重负担和灾难,便通过深入调查后,对衙规进行了修订,准许“自择水工,以时进止”,从此“衙前之害减半”。

西夏元昊变乱之后,凤翔百姓支边巩边财力匮乏,生产凋敝,当地酒业更为萧条。加之朝廷曲禁过严,酒类官酿,经营者苛利甚重,私酿者常遭杖责、流放之苦。原来“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酒店,十存二三,亦濒临倒闭。苏轼在遍访缘由后,上书朝廷,提出“以官榷与民”的主张,即取消曲禁,官酿私酿并存,从而实现“民营其利,国得其税”。朝廷遂即准允,使凤翔酒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长足发展。

苏轼通过为百姓做的实事好事,让胸怀“致君尧舜”理想的书生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的蜕变,仕途的历练让他的政治主张开始走向成熟。凤翔,不仅成为苏轼政治生涯的驿站,而且也是其文化苦旅的起点,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和体验世态冷暖,他的《凤翔八观》《石鼓歌》《太白山早行》等诗文遍地开花,既宣告着凤翔东湖进入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昭示着苏轼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虽后来屡经被贬,尝尽人生艰辛,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仍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因为,在凤翔三年,苏轼已拥有了东湖那般的澄澈和从容,学会滋养别人,强大自己,正气正行,从不苟且,即便在走弯路时也不忘享受风景。如此,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新闻推荐

医护捐款做手术 爱心献给贫困户

王拴孟老人今年69岁,家住凤翔县城关镇马村九组。去年11月,王拴孟因尿急尿频检查身体发现患有肾癌,并且肿瘤位置紧挨着大血管,须及时手术,随后他来到宝鸡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就医。经过初期治疗,老人明显...

凤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凤翔东湖忆苏轼)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