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 凤县新闻 麟游新闻 千阳新闻 陇县新闻 眉县新闻 扶风新闻 岐山新闻 凤翔新闻 太白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凤翔新闻 > 正文

凤鸟衔环铜熏炉:展示古代工匠技艺彰显当代农民素养本报记者 李波

来源:宝鸡日报 2017-12-22 17:10   https://www.yybnet.net/

电视剧里,总能看到在朝堂之上或者香闺之中,放置着一个散发着青烟的香熏炉,被主人用来宁心静气。中国所产香料不多,所以很多人认为香熏是从国外传入的,其实香熏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凤翔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凤鸟衔环铜熏炉,便是古人用于熏香取暖、洁室的器具。

本报记者李波

电视剧里,总能看到在朝堂之上或者香闺之中,放置着一个散发着青烟的香熏炉,被主人用来宁心静气。中国所产香料不多,所以很多人认为香熏是从国外传入的,其实香熏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凤翔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凤鸟衔环铜熏炉,便是古人用于熏香取暖、洁室的器具。

一个意外 凤翔农民献国宝

凤翔县博物馆看起来并不宏伟,但走进其中,诸多发现于雍城遗址的文物则是各具特色、价值连城。

镇馆之宝凤鸟衔环铜熏炉出土于雍城遗址西部的姚家岗宫殿建筑遗址附近,器物通高35.5厘米,重4公斤,由覆斗式正方形底座、空心斜角方柱和兽首衔环球形炉体三部分组成。炉体顶端有一衔环的凤鸟振翅欲飞,镂空球形炉体内部有一球状容器。器物的底座为正方形,装饰镂空动物纹样,与球形体下部连成一体,取意为“天圆地方”。整个熏炉设计巧妙、工艺精湛、造型优美、风格独特、纹饰瑰丽,是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经典之作。

雍城为先秦古都,自秦德公元年至秦献公二年,秦国在雍城统治长达294年,在此历经秦19代国君。查看秦历史可知,雍城是秦国都城中延续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一座都城,可以说是秦国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正因如此,雍城遗址下埋藏着诸多国宝便不足为奇。不过,凤鸟街环铜熏炉的出土,本身就是一段凤翔县本地村民爱宝护宝的感人故事。

时间来到1995年5月的一天,刚下过雨的天像被洗过了一样,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云,挂在天上的太阳有点晃眼。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家住雍城遗址内的城关镇豆腐村12岁的小学生方国强吃完饭走在了上学的路上。在风景如画的凤翔大地上长起来的农家孩子,走路可不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拘谨,他一会儿看看路边的花,一会儿看看天上的鸟,一会儿踩两脚湿润的泥土,一会儿冲上小土坡极目远眺。就在这时候,路边土坡上的一个铜绿色的东西被雨冲刷后裸露了出来,方国强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起来了。无奈的是,眼看临近上课时间,他没空把这个铜绿色的东西看个究竟,方国强只能用土先把它掩盖起来便上学去了。放学后,方国强来到发现绿色东西的地方,用手尽力将东西刨了出来。还没来得及细看是个啥,他又在距此物不到半米的地方刨到一个铜底座。

虽然方国强年龄不大,但他是个乖巧的孩子。拿着从地里刨出来的东西,他一路小跑回了家,交给了自己正在做饭的母亲李喜凤。虽然在雍城大地上生活了多年,但李喜凤确实没见过真的文物。看着儿子拿回了两个沾满泥土的铜疙瘩,李喜凤顺手就把其中一个扔到院墙边上,细心的方国强又把它拾了回来。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方国强捡到宝贝的消息就在村子里传开了。这一传不要紧,有人就闻着味道窜到了方国强家里。没过几天,天刚擦黑,李喜凤家里就来了三个不速之客,愿拿一万元买下这个“宝物”;紧接着,又有人说要给她家盖二层小楼房,只要把捡到的“破烂”给他就好。

上世纪90年代,一般工人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万元户就像今天的亿万富翁一样少见。作为村里的贫困户,丈夫因病去世,家中负债累累,一个女人拉扯着三个孩子,面对金钱的诱惑,李喜凤该怎么办呢?

不得不说,和扶风、岐山等地一样,黄土地养育的人并不会见钱眼开。在重金的诱惑下,李喜凤始终没有将国宝卖给来路不明的人。后来,在方国强伯父的帮助下,李喜凤将文物上交给了国家。

一个器物大国工匠展奇技

李喜凤母子保护文物并积极交献给国家的感人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当年 11月 25日《中国文物报》在头版刊登了《李喜凤方国强母子交献凤鸟衔环铜熏炉》的消息,对他们交献文物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并给予较高的评价。之后不少媒体纷纷报道了李喜凤母子的事迹,而凤鸟衔环铜熏炉的专题文章和彩色照片,也引起了文博界专家学者的关注。

如今我们知道,熏炉是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而凤鸟衔环铜熏炉是熏香之器,属于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的生活用品。它的铸造利用了浇铸、编织、铆锻、镂空等多种工艺技术,采用失蜡法浇铸而成。所谓的失蜡法,是指先用蜡料制成模具,再于表面用细泥浆多次浇淋,涂上耐火材料,制成铸型;再经烘烤化蜡,使蜡油流出,浇注铜液,即可获得铸件。凤鸟衔环铜熏炉制作工艺非常精巧,就是现代工艺也很难仿制,堪称失蜡法成型工艺的代表作。

让我们细看一下这件宝物吧。

这件凤鸟衔环铜熏炉制作精美,器身通体为镂空花纹,基本上由覆斗形底座、空心多边形方柱和带衔环凤鸟的球形炉体三部分组成。所谓的覆斗形底座,是像斗一样造型的底座口朝下放置。覆斗形底座纹饰为一次铸成的镂空高浮雕图案,四个正立面纹饰相同,构图可分上下两层,每面有三只虎纹,上层一只正立,虎纹两侧各有一持盾俯视的小人;下层两只老虎倒立,虎纹中间是一个持盾正视的小人,三个小人形体矮小,面目清楚。与正立面相接的四个坡面纹饰也相同,并与正立面纹饰大部分一致。

器物的炉体呈球形,顶部有一展翅欲飞的凤鸟立于正上方,凤鸟高冠长颈,双目突出口衔圆环,作飞翔状。凤鸟与炉体通过一个空心柱铸造为一体。炉体分内外两层,腹部有四个两两相对的兽首衔环耳;炉体内层为椭圆形炉壁,底中央有一直径 0.7厘米的圆孔与炉腔相通。

这件宝物从 1996年起先后随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其他秦代文物,一起赴英、法、美及意大利、日本等国展出,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美。凤鸟衔环铜熏炉的发现,是雍城考古的又一重要收获,为研究雍秦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

一段历史 春秋贵族享生活

熏香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

先秦时人们是将一些带有特殊气味或芳香味的植物直接焚烧,利用焚烧时的烟气来驱逐蚊蝇或是祛除浊气,但是专门用来熏香的器物则很少见。不过在咸阳博物馆里,也收藏着一个熏炉,炉体呈圆球形,座上有阴刻篆文“大吉”字样,但在当时未见有外来香料输入的记载,估计焚烧的东西,仍旧和以前的一样。到了汉时,随着和西域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外来香料备受青睐。《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中亦记载:“旧交趾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此时由于香料品种的增多与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对不同香料的利用与处理,从上层到平民,无不喜香、用香;随着用香之风的盛行,熏炉十分流行,形制多样,制作精良,进入了熏炉的大发展时期。

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香料不产于中国,而产在西域诸国;宋代以前,香料来源很有限,香料种类也很少,因此,香料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汉明帝的马皇后曾言“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熏之饰者,欲身率下也”,慨叹香熏之珍贵。魏晋南北朝时期,香熏多为宫中贵族享用,平民百姓绝对无福享用。

贵族们使用的香料,购买香料所使用的人力财力,盛放香料所使用的器具,焚烧香料所用的熏炉等等,却出自于普通老百姓或是奴隶之手。

到了宋朝,在朝贡基础上,海外贸易扩大,各种香料通过海运进入中国,香熏这才普及开来,被人们广泛使用,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时,长安的著名工匠丁缓,就曾制作了极为精巧的九层博山炉,镂以奇禽异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王昌龄在《长信秋词》中写道:“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白居易也曾在《后宫词》中留下了“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的诗句。

新闻推荐

扶起脱贫志气 铺下致富基石

“我想再学一段时间,明年回去也开一个火锅串串的店。”张龙在电话里,告诉他的帮扶干部朱德鹏他今后的打算。张龙夫妇过去是凤翔县田家庄镇申都村多年的贫困户,一直以来只能依靠“低保”度日,如今他们...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苏轼与凌虚台2017-12-18 18:28
评论:(凤鸟衔环铜熏炉:展示古代工匠技艺彰显当代农民素养本报记者 李波)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