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伟 文/图
初冬时节,雍州古塬已是寒意袭人。11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宝鸡凤翔县彪角镇,看到的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李家塬村委会院子里,几名工人正在分数甘草种苗,新一轮的药材生产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
在村子南边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两台大型药材收割机来往穿梭,几十名工人紧随着机器,把挖出来的甘草码成堆,然后装车运走。在李家堡村药材储存地,几十名工人正在分拣甘草,然后绑成捆,码成堆。来自甘肃的几个药商现场指导工人操作。在李家塬村一组,贫困户吴周福和老伴、大儿子在种植黄芪。“我把这2亩地种完,还准备在核桃树、苹果树下再套种4亩。种一亩药材不光有收入,国家还补助800元哩!”……
脱贫致富路上有千措施万措施,发展产业是最根本的措施。今年以来,彪角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民情,依托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合作社带起来
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
简氏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彪角镇中药材产业链条上的龙头。该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3月,是一家集中药材育苗、种植、推广、初级加工、收购、零售、批发、储藏,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
在合作社位于李家塬村的办公地,记者见到了负责人简玺魁。一个有情怀的老兵。简玺魁家在彪角镇老营村,多年在甘肃的军旅生涯使他接触到了中药材种植。他认为家乡的气候水土条件适宜种植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发展中药材产业大有可为。
“我从2013年开始就在老家的1.8亩地里试种黄芪、甘草。经过四年实验,老家种的药材产量高,药物成分高,于是我就下定决心,在老家大干一场!”说起合作社的创立和发展产业的选择,简玺魁一脸的慎重。
“合作社的成立、后续的运营以及土地的流转,镇村两级也是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药材面积达到4600多亩”彪角镇党委书记程根平说。
“今年我们药材产量一亩可达到一吨,鲜货市场价是每吨10000~12000元,如果制成干货,再能进行切片加工,价格还会更高!”简玺魁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合作社目前已着手打造凤翔县简氏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未来辐射周边镇村,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后续还将建设中医药基地养生观光旅游特色小镇延长产业链。
土地“转”起来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简氏中药材合作社和农户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土地流转+劳务,农户以每亩800元价格,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规模经营。群众在中药材种植基地打工,再挣一份工资。这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二是农户在自家地里种,由合作社负责提供种子、技术,承担销售,目前发展到103户,403亩;三是实行土地入股,按股分红。每亩地按800元折价入股,生产季末核算分红。”彪角镇党委书记程根平如数家珍。
产业对路,前景可期,群众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
“目前,全镇有9个村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4626亩。除过我们镇以外,还辐射到虢王镇、横水镇三井村、柳林镇郭家沟村,最远到陇县温水镇李家河村。他们村计划发展1000亩甘草”彪角镇镇长张建锋说。
“我们李家塬村一共1600多亩耕地,1460亩流转给合作社,150亩入股合作社,全村只剩下几十亩不好耕作的地”李家塬村党支部书记李来祥说。
李家塬三组村民李祁虎,今年66岁了,家里的3.7亩地全部折价入股合作社。见到他时,他正在分拣药材,每天可挣50元,对此他很高兴。“现在上年龄了,娃不在家,干不动了。我觉得入股合作社很好,每年分红,随着合作社收入增加,后面分红还会更多。另外,合作社集体经营还是有优越性!”
“合作社计划2018年再流转6000亩土地,药材种植达到万亩。”简玺魁说。
贫困户“扶”起来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彪角镇中药材种植的各个环节,群众都得到了实惠,尤其是把贫困群众“扶”了起来,使大家有收入,有活干,有获得感。
“在流转或入股的土地中,涉及彪角镇贫困户213户,400多亩地。外村的贫困户也有涉及。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有了稳定的一份收入。”程根平说。
“一亩麦子收入得好,不过400元左右,如果再算上人工,收入很有限。现在一亩地流转费用800元。把人腾出来再在药材基地干一季活,这收入就多了,挣多的人能有2万元吧!”李来祥说。“我村通过药材种植一项帮扶贫困户22户、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70余人,初步统计,仅黄芪、甘草类中草药种植一项,种植户年人均增收1050元以上。”
贫困户梁宏云家住新庄河村三组,家里就他一个人,腿有残疾,平时也干不成啥重活。“前一阵乡党委程根平书记问我能拣药材不?我说能行,就到药材基地上来打工了,一天管三顿饭,挣40元,我觉得好!”
“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移栽到现在,工人工资发了140万元了。最近每天用工200人左右,工资要发8000~10000元。”简玺魁说。按照老简提供的数字,记者大概算了一下,在8个月的生产周期中,合作社日平均用工145个。“合作社现在给贫困户每天管三顿饭。十月份时我们还组织大家去泾阳旅游。下一步给工人办人身保险,每人每年100元,交合作医疗费用200元。”
贫困户李录全,55岁,算是药材基地的“长期工”。开春移栽药苗,夏季拔草浇地,最近整理、装卸、运送药材,9个月时间挣了快2万元了。妻子农闲时也在基地干活,挣了也快有1万元。凭借两口子今年的收入,家里的状况明显改善。“以前给别人干些零活,不经常,一年挣不到1万元。现在药材基地干,天天有活,天天有钱挣。”
药材全部收完还得一段时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还将持续。新一轮的生产周期已经压茬展开。“我们将采取密植技术,现在开始移栽,延长生长期,药材的品质和产量还会提高,效益会更可观,群众收入会更高!”简玺魁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东世通讯员杨春芳康武祥)12月5日上午,宝鸡供电分公司2017年“地电工匠”大赛在凤翔分公司正式拉开序幕,来自市、县公司6个专业组的58名选手将同台竞技,戮力角逐,向“地电工匠”发起最后的...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