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 凤县新闻 麟游新闻 千阳新闻 陇县新闻 眉县新闻 扶风新闻 岐山新闻 凤翔新闻 太白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宝鸡市 > 凤翔新闻 > 正文

美女猪倌的生态经——大学生张凌云回村创业纪实

来源:宝鸡日报 2017-12-04 16:43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吕向阳郑晔

时尚、干练、漂亮,初见张凌云,很难把她和“猪倌”联系起来。

然而,就是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孩子,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不仅养猪养出了名,还带头发展循环农业,把猪粪变废为宝,用沼液浇灌蔬菜,形成一个“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新模式。近日,张凌云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

新“猪倌”的新观念

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子,不愿留在大都市,却要回家养猪——当所有人都想不通的时候,她做到了。她说,我和传统“猪倌”不一样。

2011年,24岁的张凌云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凤翔县陈村镇槐北村。

槐北村是一个养猪大村,全村养殖户最多时达到200余户,年出栏生猪3万头左右。张凌云的父亲张思军也和大家一样,靠养猪供养三个孩子上学,靠辛勤的劳动改变家庭面貌。

然而,学经济的张凌云却把养猪和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她看到,家乡的农民世代养猪,却缺少技术,看样学样,一窝蜂养猪让“猪周期”如同乌云,笼罩在养殖户的头顶;瘟疫更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降临,让农民多年的辛劳打了水漂。同时,因为养殖规模的扩大,槐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气味村”,每次回乡,离村里还有两里地,臭味就随风飘来,她都羞于请同学到自己家里来。

“如果我养猪,一定要想办法让乡亲们规避风险,让村庄变得更美!”张凌云心里暗下决心。然而,当她向父亲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时,父女俩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争执。

“供你上大学难道就为了养猪?几代人都这么养猪,你一个小姑娘能翻多大的天?”张思军生气地拍着桌子质问。“养猪也能用上大学学到的知识,用上现代管理理念,养猪也能成就大事业!”张凌云自信地向父亲宣言,“我养猪,一定和传统的‘猪倌\’不一样!”

看到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儿,张思军心想,等折腾一阵子,她就知道养猪不是那么容易!到时候,还是乖乖在城里找个轻松工作上班吧。

新“猪倌”的生态梦

猪粪用不好污染环境,用好了却能产生效益,我要让猪粪成为“金蛋蛋”!

面对风言风语,张凌云却坚持下来。刚开始养猪,她天天泡在猪场,边问边学。

养猪是一门技术行当,要养好猪,必须懂得生猪养殖的基本生产流程以及每个阶段的免疫防疫。为了尽快掌握要领,张凌云穿着工作服走进猪圈。饲养员张志勤说:“这个女娃娃不简单,猪圈里又脏又臭,可她天天待在这里,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村里养猪的人多,但仔猪一直依赖外购,防疫、运输风险较大。张凌云自筹资金建起了仔猪繁育场,通过自繁自养,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然而,老天并不遂人愿,繁育场建起来,第一批生产完的母猪都断了奶,看着一只只仔猪拉稀、死亡,张凌云心如刀绞。那几天,张凌云买来牛奶、羊奶和奶粉,整天待在“产房”里,把小猪像宝宝似的抱在怀里,拿奶瓶给它们一只一只喂奶。这次事故,损失了20多万元,但却给张凌云带来很大触动,她组建起专业的养殖团队,高薪聘请兽医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公司化运作。

眨眼两年过去了,张凌云的养猪事业已呈现出新的生机,她的宝鸡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出栏商品猪达到10000头,效益连年攀升。

然而,张凌云并不满足。她看到,村里养猪多年,由于环保意识不到位,猪粪到处乱堆乱排,每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蝇成群……农民的钱包虽然鼓起来了,但是周边环境越来越差,传统养殖带来的苦恼也让群众头疼不已。

不能把效益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2013年,张凌云在多次参观学习后,开始大刀阔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她先后投资1000万元,引进大型粪污处理设备,建成年产1万吨的有机肥料加工中心、7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并配套建设280亩的设施蔬菜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形成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良性循环的“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农业循环模式。农产品、废弃物互为原料,再使用、再利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大大减轻养殖业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压力。

11月16日,记者来到槐北村五组村民许卫琴家时,她正在用沼气烧水做饭。她说,多亏了凌云,现在做饭用上沼气,再也不用烟熏火燎,而且还很便宜。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烧柴火,用电磁炉,每月电费40元左右,现在用沼气,电费从来没超过20元。

猪粪变成了沼气,村子里327户群众成了最大的受益者,1方气只要1元,环保又经济;猪粪变成了有机肥,每吨800元,受到周边村镇的果农热捧;沼液又用来浇灌蔬菜,280亩设施蔬菜得到了国家农业部门的无公害认证。

“猪粪不利用污染环境,用好了却产生效益,我要让猪粪成为‘金蛋蛋\’!”这是张凌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仅此一项,企业当年销售收入增加了500多万元,带动当地80余人就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

新“猪倌”的扶贫情

“土里能生金。农民依靠土地,也要回报土地、回报乡亲、回报家乡!”

62岁的马金峰至今记着“乖女子”凌云的好。“去年腊月二十九,女子把蔬菜大棚打开,让村里的100多户贫困户自己到大棚里拿菜,能拿多少拿多少,这个年过得暖心啊!”马金峰感激地说。

创业的路上受了多少苦、流过多少泪,张凌云从不向人提起。但是,当她获得了一点成功,却把乡亲们的疾苦时时记在心头。

马金峰是槐北村的低保户,老伴双腿患严重风湿病,儿子常年患病,老马前些年打工,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右手三根指头轧断,肢体四级残疾。一家人没有固定收入,生活举步维艰。张凌云看到老马的情况后很是同情,动员他来养猪场上班,每个月2000元工资,让这家人脱贫有了希望。

除了马金峰,张凌云的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已安置18户贫困户及残疾人就业,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2015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张凌云拿出10余万元帮扶当地贫困户及残疾人,为其免费发放疫苗、饲料、有机肥等生产资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人进行生猪养殖、蔬菜种植技术培训。

看到村里人养猪,贫困户王拉魁也动了心思。得知他的想法后,张凌云帮他引进了5头母猪,定期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搞技术培训,并且无偿提供部分母猪的饲料及疫苗。现在王拉魁共饲养母猪6头,育肥和仔猪50头,生活早已实现小康。

“土里能生金。农民依靠土地,也要回报土地、回报乡亲、回报家乡!”张凌云说,从当年的一腔热情,到现在的充满希望,她始终认为养猪事业前景无限。下一步,她要发展集采摘、游乐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不一样的精彩青春!

新闻推荐

经过国色天乡 时速140公里 17号线一期首台盾构机昨始发

昨日上午,随着红色的盾构机刀盘徐徐转动,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一期工程首台盾构机在九江北站——白佛桥站盾构区间左线顺利始发,标志该工程正式进入正线区间施工阶段,也就是17号线一期开始“挖隧道”啦...

凤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美女猪倌的生态经——大学生张凌云回村创业纪实)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