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惠向来访者讲述父亲张少普的 故事时颇为自豪
户县定舟村原名“定周”,这一名称与“周文王定天下”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古代周朝首都的附近村落,千百年来,村民一直深受周文化及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和启迪,这里的人们将“仁德”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来践行,并在世代的相传中形成了“施德累仁”的日常习惯和行为修养。因此定舟村在方圆几十里内可谓是仁义道德的典范,更收获了“仁义不过定舟村”的美誉。
十户军籍的乡民情
西出西安市区十余公里,驶下高速,再沿新修的宽阔县道驱车直奔终南山方向,在半道一望无边的麦田中,就能找到户县渭丰镇的定舟村。该村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第一村”,一个自然村分属“定一”到“定六”六个行政村。《户县文史资料》中说,渭河南岸的这个村子有一块河滩荒地,作为土著居民的李姓一族定居较早,世代在此开垦种田。
明洪武年间,建立大明政权的朱元璋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实施了削藩政策,将追随自己反元起义的十名将领编入军户,派他们屯田戍兵。张、王、李、赵、杨、蒋、夏、石、单、魏十姓祖籍江浙的军籍携带家眷,沿渭河溯流而上,寻找屯田之处,当走到此处时,但见芦苇千顷,野鸭鸬鹚出没其间,地广人稀,田肥水美,遂定舟下船,扶老携幼,相率定居于此。目前村民六分之五都是军家的后人。
定舟村军户李景宁说,村里有两个李姓家族,一个是这里的原住民李氏,另一个就是军户李氏,为了区别,大家都称呼原住民李氏为“村家”或者“民家”。与此相对的,则是十个军户家族都称“军家”或“军籍”。十户军籍被土著居民的“仁”文化感染,始终遵循民为先原则,相互守望相助。
解放前闹饥荒,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的灾民相继逃荒到定舟村,在河边的荒滩地上安下了家,开荒为生,无论是军家还是民家,都没有欺生的现象,反而给了不少的帮助,这么多年三方相处得都很融洽,现在这些灾民的后裔已经繁衍生息到数千人,演变成了另外两个村庄。
父债子还刻石垂范后代
定舟村引以为傲,且被外界称赞的仁义与厚德,有着明晰的时代背景及深厚的历史渊源。村东有距今7000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历史遗存。汉武帝刘彻曾在村内的龙台坊游玩,宴请文武群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登龙台、掩细柳”,写成天下名赋《上林苑》。村子向北三四公里就是渭河,与南岸的兴平市隔河相望。整座村庄南依眉坞岭,头枕龙台观,尾伸渭水故道,恰似一条长龙。
关中名儒理学家李二曲先生从周至过户县去西安讲学,途经定舟村歇息时,丢下一句“风水好,如龙横卧在渭水边,将来必出大才”的顺口溜。村内老人多年后仔细揣摩这句话,再扳着手指历数村内走出去的许多名人和村内不计其数的仁义之事,竖起大拇指称赞李二曲真乃神算。
村内北庙建于明朝嘉靖朝中期,距今有460余年的历史,山墙上有一块本县秀才张嘉谟在清嘉庆十四年撰写的《太和宫地亩碑记》,开首语就是“生而必返者,天道之常也;假而必归者,人事之恒也。”意思是人从生到死是一个自然规律,借东西必还也是人间应该有的大义和仁。这则碑文讲述了村民张景诚之父当年做生意,和宝鸡凤翔县余、俞二位朋友关系特别好,遂借了两人共50两银子做资本用于谋生。
之后两位朋友搬家到外地,双方也断了联系。张景诚之父在老家猝然离世。当时世道艰难,年幼的张景诚年纪尚小,一直想还上这笔钱但力不从心,但他一直记着父亲临终要他父债子还的遗言。
多年以后张景诚靠经商挣了钱,想方设法寻找借钱给自己父亲的两位朋友,结果得知他们也已经离世了,其后人再次搬家,也难觅行踪。张景诚还钱无门之时,就置买了田地,以父亲两位朋友的名义,捐给村里的北庙,算是了却了父亲的一桩心事。定舟村人被张景诚父子的这种仁义感动着,担心这一感人事迹会淹没在历史里,就记录在石碑上,用于垂范自己的后代。
族训成为后人的言行教科书
张景诚父债子还只是定舟村一个古代的诚信故事,也是一个知恩报恩的典型案例。北庙的另一块石碑名为《玄天上帝宝训》,则以玄天上帝奉玉皇大帝的口吻,写下了对芸芸众生的忠告和劝诫。文中要求村民邻里之间相处往来都应恭谨温顺,不可认为自己富足就在乡亲面前自尊自大,否则富贵难保长久;不可怠慢贫苦之人,要提供给他们相应的帮助,不能让其一直困顿下去;读书的人即使做了官,也别玩弄法律条文以营私舞弊;做生意为赚钱,应有平常心,不要在卖布的尺子和称货物的秤杆上做手脚。人一生做善事就能长寿享受幸福,后代也能因此光耀门庭;作恶不但短寿还要让子孙遭受唾骂遭受沉重的心理折磨。语言朴实亲切,语气疾速严厉,把行善和作恶的后果叙说分明。这些再次证明了定舟村自古就是仁义村的史实。
村民赵随军向记者解释道,《玄天上帝宝训》被村民敬奉为村规民约,虽有明显的时代色彩,但它反映了定舟村先民敬畏神明、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可贵品质。在建设诚信社会的当代,有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集中体现。
户县民间学者李景宁是定舟村的村民,他和同样对定舟村村史及施德累仁优良传统倍感兴趣的村民赵随军,常年收集着相关资料,并编撰成册,免费发给村民。
村有村规,族有族训。在定舟村的每户村民家里,都会有一本祖上传下来的族规家训。“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李景宁告诉记者,他们李氏家族的19条族训传承至今,已经传承26代650年。“文革”前,每到清明节那天,家族里辈分最高的人就会带领大家祭拜祖先,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每次都不缺少的一项内容就是宣读祖训。并且,在宣读祖训后,对李氏后人中,涌现出“好人好事”的,告知先祖。
如今李氏家族与时俱进,2005年清明节的时候,重新确立新族训16条:“一孝父母,二和兄弟,三睦宗族,四重祭祀,五修坟墓,六务农业,七重敬贤,八慎婚配,九禁赌博,十禁非为,十一正人伦,十二亲和谐,十三勤读书,十四爱国家,十五建伟业,十六与时俱进”,与老族训并用。李景宁表示,对照检查,李氏家族365人,至今没有一人坐过牢,只有一条“禁赌博”没有完全做到。
“东仁府”李家是定舟村有名的书法之家,李景宁的三叔公在世时便通过“写对联”的方式来化解村子的邻里矛盾。作为户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的李景宁也继承了这一家族传统,面对矛盾双方,他通过笔尖书写的微言晓之以理,缓解了很多纠纷。其实李家人笔墨间挥洒的不仅是对乡邻和谐的维护,更是对定舟村“施德累仁”这一族训更直接的坚守和沿袭。
“施德累仁”的优良传统要代代相传
就着初春的暖阳,徜徉村中,在偶遇村民的指点下,问询身边一石一木、一景一物或明或暗地讲述着的定舟村人传承累德厚仁的故事,犹如一次跨越古今的旅行,更如同接受了一堂道德教育的大讲堂。
1929年当地遭遇灾荒,村民张少普不仅卖掉自家的两间房救济乡民,还将土地卖掉,成立了棉花合作社来造福乡里。一天晚上,棉花合作社进了窃贼,被护院的狗咬住了。闻声赶来的张少普却先把狗打跑了,反过来安慰窃贼不要害怕。一番交谈后,张少普得知这位窃贼家境困顿,便主动拿钱救济了对方。对于此事,张少普的儿子张启惠说,父亲一直教导他们,贫寒生盗贼,对那些人不能简单惩戒了事,还要对其扶危济贫,引导他们走正道。
村民夏尔义是户县名医,但一直坚持不要病患家属的烟酒感谢,且多年免费行医。他的儿子夏文峰虽然没能子承父业成为医生,创办纸箱厂后,不仅照顾村里人,还让身患残疾的夏团提当门卫以供养家庭。邻村71岁的樊延瑞,6年前儿子突发心梗,老伴又做了手术,欠下了不少债务。夏文峰了解后,主动把樊延瑞招进了纸箱厂。夏文峰说父亲留下了几本医药经典读本之外,就是一册家训,并且强调,族人做不到者,其姓名不得记录在家谱之中。如今夏文峰的妻子、女儿还在行医,她们表示,祖辈的学识是一笔财富,家族训导更是她们行医做人的规范。
抗日名将赵寿山将军也是定舟村人,当年获悉村民闹饥荒,自购粗粮两汽车,派人星夜兼程运回村中,使得村人得以活命。1936年,他遵母曹善慧夫人遗愿,自购土地,盖房屋,借赵氏祠堂,在村内创办了善慧小学,至今该校还在沿用。赵寿山当年在建校纪念大会上告诫村民和在校学子,“辈辈不念书,辈辈不如猪。”善慧小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才,这与赵氏一族家风和家规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云儒认为:西安西南跟户县东北交界的地方,曾是古代周朝的首都镐京,它直接传承周代以周礼闻名的文化,是仁义道德非常淳厚的地方。周礼非常受孔子推崇,他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数千年,祖祖辈辈的定舟村人也把仁作为最高道德规范来遵守。
定舟村64岁的村民则认为,“施德累仁”祖训早已融入到了每个村民的骨子里,村民无论在外做官还是普通的老幼村民,家庭经济条件好坏,言行不仁义,在村民中就没信誉,会被看不起。“仁义”之举在村内一直占据着主流,也像基因一样在代代相传。
文/图本报记者孙涛
新闻推荐
本报宝鸡讯(记者程风)“凤翔县民警真是好样的,为他们奋不顾身救人的行为点赞”,4月25日下午5时许,有网友微博爆料称,凤翔县东湖公园一名妇女失足落水,凤翔县城关派出所四位民警协力将落水女子救起。26日...
凤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