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把一颗赤诚的心、毕生的精力奉献给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这是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王艳的誓言。
为了践行这个誓言,她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野外基地,从事林麝研究保护和养殖技术推广工作。2016年,王艳扛起世界首次林麝野化放归科学重任,选麝运麝、野化训练、制定方案等,创造了林麝野化放归的多个“第一次”;2017年6月29日,在陕西旬阳坝成功将人工繁育13头林麝放归野外,该行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誉为“世界拯救复壮林麝野生种群、促进基因交流的新探索、新尝试”;2018年6月,王艳带领团队通过GPS项圈定位、红外相机辅助抓拍对放归林麝进行监测,捕捉到放归母麝携带幼麝的温馨照片,表明放归林麝已成功越冬并哺育后代。该举被评为2017年度和2018年度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十大事件之一。以王艳为首的研究团队为林麝养殖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推进凤县林麝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打造“中国林麝之乡”品牌所做的贡献不可磨灭。
★人工养麝,保护林麝野生资源
“林麝属国家Ⅰ级和世界濒危重点保护物种,雄麝所分泌的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属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素有‘软黄金’之称。20世纪50年代,我国麝属种群数量在250万只左右。由于无计划的过度捕猎、栖息环境的改变及随后的走私、偷猎,到20世纪80年代仅剩约60万只,直到20世纪末,其种群数量估计仅剩不足10万只。麝资源在80年代之前,每10年减少一半,在80年代以后几乎每5年就减少一半。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麝资源在我国将面临灭绝。”王艳告诉记者。
为解决麝香资源紧缺问题,2015年,王艳团队申请并建成了宝鸡林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全国首家以林麝保种育种、麝香产品研发、科技示范等为特色的专家工作站。经过4年的发展,采取全面耳号标记、规范谱系管理、严格种源调运等强化管理措施,有效防止了种群退化。凤县林麝养殖规模达1.2万余只,为全国之首,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林麝之乡”称号。
“养一只雄麝相当于每年保护3-4只野生麝,每只雄麝每年可取麝香15克,养10万只雄麝每年可取香1500千克左右。因此,人工养麝是保护野生麝资源的有效途径,人工养麝活体取香是天然麝香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之路。”王艳说。
★野化放归,敢于攀登重重高峰
将人工圈养繁育的野生动物经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是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野化训练,把人工养殖的林麝放归自然,又是一道难题。王艳团队经过筛选,将宁陕县旬阳坝林场响潭沟作为放归地;其次,在陕西省林麝人工养殖数量最多的凤县建立野化训练场。2016年9月挑选15头体检合格的林麝,作为野化放归种源,进行半散养野化试验,其中13头为新生仔麝(幼麝可塑性较大,易进行系统野化放归适应性驯化。)。
由于林麝是独居动物,科研团队先将集体饲养变为单独饲养,创造野外生活环境,在半散养区内模仿小溪流,设置自然流水槽,引导林麝饮用自然流水。在区内种植一些放归地林麝可食叶的树木,供其采食和乘凉,逐渐降低放归个体对人工饲养的依赖性,直至全部替代。另外,还特意训练林麝采食一些药用植物,特别是一些驱虫的植物,在林麝放归野外后,可减少由于寄生虫等疾病引起的死亡。
为了训练林麝对天敌、伴生动物及同类个体的识别能力,科研人员穿上狼和熊的伪装衣,步步逼近林麝,受训的林麝迅速逃离。王艳介绍,除了人为模仿天敌训练林麝躲避外,他们还将豹子、青鼬、黄喉貂或野猪、小麂伴生动物的尿液和粪便涂抹在相应标本上,施加相应刺激,以训练林麝做出正确的躲避反应。另外,还通过食肉动物、猛禽的叫声驱赶林麝,观察其反应能力,使放归的林麝具有躲避天敌的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探索和训练,最终有13只林麝通过了野化放归前的各项“考核”,于2017年6月29日被成功放归秦岭,开始了在大自然中的新生活。
“去年6月,我们布置的红外相机记录到了佩戴GPS项圈的野化放归林麝携带幼麝的照片,证明放归林麝自主进行了野外繁育。这是林麝野外放归试验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好野生种群复壮、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信心。希望林麝能和朱鹮一样,通过人类干预和保护,走出濒临灭绝的危险。”王艳说。
★科学养殖,推动林麝产业走向全国
据统计,麝可以取食的植物种类多达80余种,其中有不少植物是名贵的中草药。所以有人戏称:“林麝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地黄丸。”
2015年宝鸡市林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后,王艳团队以此为依托,围绕林麝规范化养殖GAP综合技术、林麝主要疾病种类调查和综合防控方法等开展攻关研究。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多户组成一个公司,个人单独养殖,公司统一管理。初步形成了“专业林麝养殖为主导,林麝科研和科学知识普及辅助”的经营格局,实现了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凤县林麝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宝鸡、汉中、安康等5市的全省人工养麝的林麝养殖公司已发展到50余家,人工种群存栏数量达1.9万余只,规模居全国首位。
每只林麝竖起的耳朵上都有一个黄色的标志物。王艳说,那是用耳标钳打上去的耳标,雄麝标在左耳朵,雌麝标在右耳朵,它的作用跟人的身份证一样。养麝必须到国家林业局审批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200只以上才能办证。每年省林业厅都委托动物研究所同县上一起给新出生的麝打耳标,每只麝都必须建立父系、母系等谱系档案,避免三代以内直系交配繁殖,这是为防止近亲繁殖造成种源退化。“每只麝的交换、买卖、运输、调种,必须到省林业厅办理手续,林麝没有耳标和养殖许可证,就是非法养殖。”王艳说。
“1只雄麝每年能产麝香15克至20克,1只雌麝每年产仔1只到2只,每只幼麝能卖2万多元,加上食料供应、打工收入等,林麝产业对当地农户的增收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王艳说。去年6月,在省发改委的推动下,省科学院、省动物研究所与镇巴县签订了林麝养殖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决定联合建设林麝科学研究野外基地,推动镇巴县林麝养殖产业发展,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目前,王艳团队已逐渐将技术推广辐射到云南、广东、湖北等地,推动了林麝产业走向全国。
(赵文强)
新闻推荐
庭审现场记者王晓光摄本报讯(记者王晓光)8月13日,凤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晁某某等17人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
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