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蚌埠 今日五河 今日固镇 今日怀远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今日五河 > 正文

千古奇联 名扬书院 □特约撰稿 李星涛 文/图

来源:蚌埠日报 2020-11-30 07:27   https://www.yybnet.net/

书院正门书院依庸堂书院古柳树一

中国有四大书院,即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提起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书院,不足为奇。但倘若提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副叠字奇联,大家立刻就会对东林书院肃然起敬。

东林书院始建于北宋,为程颐弟子杨时讲学之所在。北宋之后,该书院逐渐荒废,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及同乡高攀龙、赵南星等士大夫学者,重修东林书院,聚集弟子,讲学议政,使书院再度辉煌,并超越往昔,以至名扬天下。东林学问以程朱理学为主,调和了阳明心学,并应科举要求,兼习八股,书院很快就成为江南谈论国事的舆论中心,学人士子无不心向往之,加上不少人在中央身居枢要,“东林党”便逐渐成为朝野内外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

天启年间,东林学派被阉党打压,损失惨重,学院也遭毁坏。好在没过几年,崇祯帝即位,阉党被灭,东林名誉逐渐得到恢复,部分东林士子再度受到重用,学院又得以重建。直至清代和民国,东林书院一直作为民间学府的样式,绵延至今。

无锡从古至今都没叫过东林,这个书院为什么会叫东林书院?这还要从它的创始人杨时说起。杨时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程门立雪”的主人公。名师出高徒,程颢是当时天下最好的老师之一,杨时又如此的认真执著,成绩自然可想而知。北宋熙宁九年(1076),杨时参加了科举考试,顺利考取了进士。但他性格怪异,与当时社会上大部分士子当官就要当京官的想法不同。他被任命后却不愿意到任,而是继续回到颍昌,跟着程颢当学生。

最后,杨时按两位老师的意见“载道南来”,沿途在浏阳、余杭、萧山三县当地方官,给百姓谋了不少福利。其时,他与当地的学者一起切磋学问,东南一带的学者都很敬佩他,推他为“程氏正宗”。金兵南侵时,他多次给朝廷上书,反对投降,反对议和,主张加强边防,严加守备,并提出收复失地,应该以“收人心为先”的主张。这些建议体现出了当时的民声,应该说都是好的,但当时朝上当权的蔡京和童贯之流却置之不理。

眼看着金兵步步南侵,杨时却无能为力,就请求到庐山东林寺归隐山林。他一边读书,一边研究东晋白莲社(谢灵运等结的社),写下了著名的《东林道上闲步》一诗:“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青松自唱酬。”

政和元年(1111),杨时到无锡游玩,当地官员李夔陪同。当走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时,杨时觉得这里的环境与庐山东林寺很相近,就喜欢上了这里,并表示想在这里讲学。李夔一听,也非常高兴,很快就帮杨时实现了愿望。于是,“东郡学者,林下之士,都会于此”。杨时就把这个书院称为“东林书院”,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阶段。杨时去世后,书院渐渐荒废了,直到顾宪成他们重聚于此,才又让它焕发了生机。

东林书院的大门,隐于无锡闹市解放路附近一处幽僻的小巷中,正面“东林书院”四个大字为无锡籍中央领导人陆定一所书。两侧门联曰:“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浅显的对联却包含了两个有关书院创始人杨时的典故。因为杨时曾撰有《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长诗,勉励学人珍惜时间,刻苦攻读,否则时光一去不返,难以再得。明代书院修复,重开讲学,因此上联说:“此日今还在”。还因杨时赴南方讲学,其师程颢在洛阳为他送行时,曾赞叹说:“吾道南矣”,意思是我的学问传播到南方了。所以,下联称:“当年道果南”。原联久已散失,现联由无锡籍著名学者钱伟长重新题写。

进门的甬道皆青石铺就,千年的脚印叠加其上,块块青石幽幽闪光,宛若隔世的目光。甬道直通石牌坊,这是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原万历年间的牌坊,于天启六年阉党取缔东林,毁坏书院之时被拆。坊额上题字为“东林旧迹”、“后学津梁”字样。让人一看即知其重建之意。此石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饰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牌坊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堪称结构建筑的珍品。

穿过“东林旧迹”的石牌坊,走过一个泮池上象征书院意义的石桥,就到了悬着“东林精舍”书院的仪门。“泮池”又称“泮宫”,是一个半月形的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又因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诗经?泮水》篇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句,意指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泮池上一般都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出了仪门,就到了丽泽堂的门口。

“丽泽堂”是顾宪成亲自拟取的名字,“丽”指连接之意,“泽”指溪水,隐喻为朋友之间切磋学问,相得益彰。丽泽堂是东林学子聚众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讨论的主要场所。中间的对联平实而大气:“百年旧德读书尚友,四海名贤气节文章”。两侧为顾宪成和高攀龙的语录,右侧一副对联曰“一堂聚四海名贤气节文章俱匀身心着力,多士食百年旧德读书尚友须从伦物立根”;左侧一副曰“为道为法为则守先待后,不淫不移不屈知命达天”。这些都是清人不偏不倚的应景之作。

四百年前,东林士子就在这里,开讲程朱理学和经邦济世之学,于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并提出一些国家改革时政的建议,声势益大,江南学林儒林,无不以入东林参与讲学大会为荣,一时间影响巨大,成为全国的舆论中心,朝廷的诸多人事任免,政令颁布大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因此,魏忠贤的阉党包括其他政治集团和学派称东林书院一派文人及范围更大的拥戴者为东林党人,意即东林之朋党也。所以,“东林党人”只是反对派的贬称,并不是东林人士自封的。

穿过丽泽堂,就进入了东林书院的中央主体厅堂——“依庸堂”。“依庸堂”其名取自儒家,依乎中庸的意味。依庸堂是东林学术领地的象征,东林讲学大会的礼仪之所。后代学人皆称:“脚迹得入依庸堂,为人生一大幸事。”也就在这所厅堂内存着东林书院那一副举世闻名的奇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用以警戒当时人“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的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诗意荡漾,又内涵丰富。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雨声叮叮,书声琅琅。表面看起来,这副耳熟能详的对联,似乎很平易,也很浅近,就连小学生都能读懂,且不难做出解释。然而,人们也常常因此而忽略它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副对联能风行几百年而不衰,可见它的可阐释性以及思想的巨大张力。上联:风声雨声是自然之声,也是常见的自然景观。读书是人的自然之性。人之初,性本善,读书正是养护良善之本性。读书以达明道,读书之声合于天籁之音。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由家及国而天下,这正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读书不忘做事,读书为了做事。这就很好地呼应了上联,使上下联一气呵成。上联写天时,下联写人事,上下联合在一起,构成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儒家德性养成的八条目。然而,下联写了修齐治平,那诚正格致又体现在哪里呢?其实,它就隐含在读书声中,读书——明理——成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君子成仁之道。对联最后绾结于“关心”,为什么落点在“关心”呢?仅仅是“留心”“在意”,念念不忘吗?回答是否定的,这里面的“心”还隐喻着阳明心学之“心”,即关乎“良知”。

要读懂这副对联,深刻理解它的内涵,还需要联系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需要联系东林党人和东林书院的文化诉求。明代的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取代了朱熹的理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学说。这有一个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了解这个演变过程,我们才能理解东林党人,更好地理解东林书院的这副对联。

程朱理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曾经占有显赫的地位,并且有过积极的贡献。它融合吸收佛道思想,改造先秦和汉唐的经学,使之系统化、哲理化,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在程朱理学被确定为官方正统思想之后,便逐步变成僵死的教条,并日趋僵化空虚。特别是他的后学者抱残守缺,致使其固有的缺陷恶性膨胀,演化成手捧四书五经,空谈义理性命的死学问、假道学。

阳明学派致力于冲破程朱理学思想禁锢,提倡理性自觉,开创了知行合一的新风尚,一改明代百余年的沉寂僵化风气,唤醒了新儒学思想的生命力。然而,阳明学派在晚年发生急剧分化,并日趋走向衰落。究其因是因为它“开放有余而收之不足”,破坏之后缺少建树,于是日见式微。最早对阳明心学的末流提出批判的,正是王学的后人顾宪成和高攀龙,这二位同时也是东林书院的精神领袖,东林书院的这副著名的对联就是顾宪成拟就,其间隐含的批判之意,也是显而易见的。

东林学派极力提高道德的政治作用,大力提倡舍身取义的救世哲学和士林气节,注重评议人物,裁量人物,以强烈的政治功利观要求道德人格的清议,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政治舆论。尽管东明讲学者不过数人而已,但“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这副对联由读书而及做事,由家而及天下,身体力行,志在弘道救世,无疑体现了东林党人强烈的政治诉求。

东林书院兴盛之时,东林人为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奔走呼号,他们以书院为依托,就社会积弊进行讨论并传播经世思想。当时社会人情冷漠,政治黑暗腐败至极,曾有这样一个典故:“东林书院主讲人高攀龙见此景况,心生悲凉。一天,他从南门自己居处出发,步行至东林书院道南祠谒拜先师及杨时神像,整肃衣冠,写就《遗表别友柬》两纸,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从容投宅后园池水自沉,终年65岁。”其坚贞不屈、刚直纯正的气节品格至今仍令人动容。

书院主讲人顾宪成曾诗云:“年少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一息尚存应有事,莫将夭寿贰吾心”;东林八君子之一叶茂才也曾赋诗舒怀:“世法递兴还递灭,乾坤不毁只吾心”。东林书院有兴有衰,然而它留存下来的爱国精神和坚贞气节则万古不灭。我们如今能够做的,就是汲取东林学风的先进之处,学习东林气节的积极一面,力求做到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让东林精神在千百年后的现在依然发挥它应有的光彩。而这些深厚的思想和启迪,却仅凭一副对联就能流传至现在,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对联文化的深远魅力。

走出东林书院大门,于门东侧百米,发现一株古柳孤立于院墙外,其身三搂粗细,树纹纵横,如渠排列。树干向阳的一面已经朽枯,深深的洞穴上下长十余米,可容下数人。而抬头仰望,只见古柳树冠参天,葳蕤茂密,毫无颓废之意。这一定是受到了书院千年文化熏陶的结果,也是书院士子读书爱国气节的见证!

作者:五河县新集中学

新闻推荐

奔富 刘台人凭什么行 记者 刘晨 实习生 黄色芬 陈士娣 摄影报道

“对了,再往右边去一点。”扶贫车间负责人栗小莉(右一)耐心指导周海萍使用生产设备。“有什么困难?”村党总支第...

五河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千古奇联 名扬书院 □特约撰稿 李星涛 文/图)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