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堰今貌千里淮河蜿蜒流淌,见证了历史的兴衰际遇。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朝沿淮河排兵布阵,为夺取寿阳城,南朝梁武帝下令在淮河浮山段修筑拦河大坝,以抬高水位倒灌上游寿阳城,至此留下了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
东晋时的马头城,是淮河蚌埠段重要的军事要塞,几经战乱,城池毁坏废弃,成为承受南边大洪山来水的洼地水塘,水塘方圆20多平方公里,设有张家斗门、拐斗门、封西门等12个蓄水灌溉和排洪的斗门,俗称十二门塘。作为蚌埠境内著名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拦河筑坝灌寿阳
浮山堰遗址位于五河县城东15公里淮河出县境处,又名临淮山,高40多米,在淮河南岸直逼淮滨。《太平寰宇记》载:“临淮山,俯临长淮。山下有水穴,淮水泛滥,其穴即高,水减,其穴还低。有似山浮,亦号浮山。”
浮山与淮河北岸的巉石山相对。巉石山今名潼河山,位于江苏泗洪县境内,高35米。两山相距1580米,两山间称浮山峡,此间淮河宽仅180米。山下为淮河下游要隘,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寿阳当时被北魏占据,有重兵驻守,城池坚固,但因位于淮、淝河交汇处,地势低洼,常被水淹。梁天监十二年(513),淮河大水,寿阳城就曾为水所淹。为夺回寿阳,梁武帝萧衍采纳北魏降将王足水淹寿阳城计策,天监十三年(514),在淮河浮山峡(安徽省五河县、明光市及江苏省泗洪县交界处)兴筑拦河大坝,以抬高水位倒灌上游寿阳城,逼迫北魏军队弃城撤退。此拦河堤坝即为浮山堰。
《梁书·康绚列传》记载:“时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巨野泽。‘帝以为然,使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视地形,咸谓淮内沙土漂清(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帝弗纳,发徐、扬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假绚节、都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筑土,合脊于中流。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疾,复决溃。”这次工程动用军民20万人施工,主体为土坝,南起浮山,北抵巉石山与铁索岭相接,两端填筑土方,中间铁器垫底,砍伐沿淮大树制造木框,内填石块,抛入河中合龙口门截流。北魏为阻挠南梁修筑浮山堰,派平南将军杨大眼在淮河西岸的怀远荆山东麓修筑荆山城,设置怀远军,经常利用夜晚派军队渡过淮河偷袭毁坏南梁筑堰。
历时两年,历尽波折。天监十五年(516),浮山堰最终建成。所筑拦河堤坝,堰长9里,坝高48米,顶宽108米,底宽336米,坝旁开设两条溢洪道。大坝拦淮蓄水,抬高水位,回水400里,寿阳城被水围困(寿阳在淮河上游200公里以外,但和浮山堰处水位高度相差不到7米),北魏军队被迫弃城,移八公山。
浮山堰是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但堰成时,水深已为十九丈五尺,堰顶距水面仅五尺(1.2米)。当年八九月间,天降大雨,淮水暴涨,浮山堰两条溢洪道泄洪能力不足,加之维护人员怠工,致使坝顶过水,堰坝决口崩塌,100亿立方米的淮河洪水直冲而下,浮山堰溃坝,淮河水位回落,寿阳水围解除。南朝梁武帝萧衍修筑浮山堰,最终未能达到收复寿阳城目的。
十二门塘助农耕
十二门塘旧名郭陂塘,最初形成于东晋以后,位于今禹会区马城镇境内苏岗村,为蚌埠境内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马城镇即东晋时马头城,该城当时作为军事要塞,修建得十分坚固,后历经战乱,城池毁坏废弃,成为承受南边大洪山来水的洼地水塘。清雍正《怀远县志·水利志》载:“郭陂塘在县南二十五里,即晋时镇城旧址,周四十里,后改为塘,受南山诸水。东西有十二水门,以备蓄泄。可灌田数千亩,县之秋粮仰给于此。”塘为椭圆形,方圆20多平方公里,因设有张家斗门、拐斗门、封西门、十二门、第三门、第二门、马家门、王家门、苏家门、赵家门、旱斗门、灌流门等12个蓄水灌溉和排洪的斗门,俗称十二门塘。
该水利工程虽不及芍陂规模宏大,效益也十分明显,曾长期发挥作用。宋、元黄河夺淮以来,郭陂塘逐渐淤平,明代进行过修浚。明清时,大洪山北麓诸多溪涧之水都汇入郭陂塘后才入淮,主要汇水河是今独山河、龙王河、吴家沟。
清嘉庆《怀远县志·水利志》记载:“怀远东南地势,右滨淮,左距山中不数十里,多官塘。”塘可根据水量大小进行启闭调节,“水小则闭闸”,使所有来水由龙王坝西行以归郭陂塘。继而介绍,“郭陂塘,旧设斗门十二以备蓄泄,亦曰十二门塘。有塘总、塘长司其启闭,其后斗门渐圮,龙王坝亦毁坏,塘水横泄。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知县王存敬委县丞许武城督修之,围堰水门悉坚实,水复归塘;四十五年(1617),知县王可举又修之”。
明末社会动荡,江淮地区尤重,十二门塘随之毁坏。清初奖励垦荒,大力恢复经济,淮河两岸相对稳定,社会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均进行过修复。其作用一直发挥至嘉庆年间,延续100多年。
新中国成立前曾设有十二门乡。解放初,十二门塘位于天河之西,天河水分四道注入,一经庙前集,一经高堆集,一经尤家桥,一经杨家庄。十二门塘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1公里,于马城南注入淮河。其西侧有吴家沟,于苏家岗(即施家庄)南通孔津湖。195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建十二门塘电力排灌站,位于马城西南、淮干南岸吴家沟入淮处,次年7月建成,为全省第一座电力排灌设施,有效灌溉面积6.9万亩。1981年又扩建,可灌溉1万多公顷、排涝3000公顷,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新闻推荐
做给乡亲看 带着乡亲干 记五河大新镇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贾廷林
盛泰合作社的“水果萝卜”喜获丰收。本报记者年福烨文/图“老贾,现在新上市的蔬菜不要卖给别人了,我全...
五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五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