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学校: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双语培训中心、新疆和田地区二中
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高仕路响应号召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双语培训中心支教一年。2017年8月高仕路二次援疆,在和田地区二中支教一年。2018年8月,高仕路因成绩突出,被留任继续支教一年。
2015年8月初,高仕路成为安徽省第六批援疆教师中的一员。8月27日,他怀揣着教育援疆的理想和信念,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轻松的工作,抛家别子,带着亲人的担忧与不解,毅然踏上了艰苦的援疆之路。
皮山县位于昆仑山北麓,是一个维吾尔族占总人口99%以上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县。这里气候极端恶劣,异常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400多毫米。全年扬沙天气多达240天以上。克服恶劣的气候、重金属严重超标的水质、陌生紧张的环境、迥然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对家乡亲人无尽的思念(母亲年近八十岁,女儿外地求学),高仕路老师本着“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教育援疆的浩大工程中,践行着“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的铮铮誓言,在三个不同的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年。
要想从根子上改变南疆教育落后的局面,必须在当地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讲奉献、高素质、带不走的教师人才队伍。在皮山双语培训中心,高仕路老师任教口语、说话、音乐三门课程,每周16节课。一年下来他教的学员MHK考试通过率高达92%。他除了教授语言课,还积极组织学员参加教研活动,由他辅导的105位培训中心的学员经过严格的备课、说课、上课考核,顺利毕业,取得了双语教学的资格,为皮山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和田地区二中,高仕路除了带好学生,更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他毛遂自荐担任教科室副主任,2018年4月,他所带的徒弟周婷代表和田地区参加自治区举办的语文教学大赛,获得了一等奖,为学校近年在教学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在皮山县教研室,短短的一个多学期,他和同事们一道几乎跑遍了皮山县160余所学校,掌握皮山县教育第一手情况,为皮山教育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皮山县一直以来都是南疆教育最落后的地区,教师队伍短缺、老化、能力弱。为了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近三年皮山县从内地引进了3000多名青年教师,占到全县教师的五分之三。高仕路带领年轻的同事,从县级、校级、个人三个层面,制订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层层抓落实。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带不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援疆支教的“输血”功能变为“造血”功能,为皮山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高仕路老师时时处处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同志和学生,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友谊放在工作的首位。他先后为新疆困难同胞捐款1200元,为和田二中的学生和皮山县教研室自费购买了2400元的工具书和教辅资料。到阔什塔格乡看望因孩子生病致贫的新疆困难同胞玉树浦江,带去了200多元的生活用品,临走又在孩子的衣兜里塞了一千元现金。回到住地联系援疆医生给玉树浦江孩子治病,还通过负责园区的援疆干部夏孟贤帮助玉树浦江在皮山工业园区海螺型材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帮助玉树浦江彻底脱了贫。
发现培训中心缺少科研经费,他从派出单位拉来了20000元的赞助经费;发现皮山的孩子缺少课外阅读的书籍、冬天缺少过冬的衣物,他联系他当团县委书记的学生,让学生在家乡号召青年为皮山捐书捐物,目前8000册图书已发到学生手中,衣物正在整理邮寄中。活动的开展也增进了两地青年的友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交融交往。
蚌埠铁路中学教师王玉龙
支教学校:西藏山南二中
在2018年季夏将尽、孟秋之处,来自蚌埠铁路中学的王玉龙老师告别多病的父母、挚爱的妻子以及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带着领导的嘱托,响应着祖国的号召,来到了西藏山南。
初到西藏,王玉龙老师高原反应严重,头晕头疼、流鼻血、走路喘粗气、浑身乏力。稍有缓解,他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备课和上课中。第一次走进西藏的课堂,看着学生那清澈的眼睛,他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尽全力去教育去爱这些孩子们。
王玉龙老师带的是理科重点班的化学课,也是唯一带重点班的援藏老师。为了不辜负学生的期望和领导的信任,他唯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山南二高是寄宿制学校,星期天学生们要么睡觉,要么玩,王玉龙觉得这样不利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于是他就利用星期天免费给学生上课,他自己去协调,要来了一间多媒体教室,这样才能容纳下补课的学生。进入十二月份以后,西藏的天气异常寒冷,一个周末,气温将近零下二十摄氏度。当王玉龙老师来到多媒体教室时,竟然一个人也没有,他心想难道是学生们记错时间了吗?正在猜测时,有两个女生迟迟疑疑地走过来。原来学生们以为这么冷的天气老师肯定不会来了,她们俩过来看看情况。那天的课虽然迟了将近一个小时,但是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
新学期开始了,王玉龙老师发现班级少了一位学生。在和班主任沟通后才知道,这名叫达瓦扎西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而辍学了。王玉龙老师觉得无论从援藏的角度还是从个人情感的角度都要把这名学生劝回来。首先他通过电话和学生家长沟通,但是因为语言障碍而收效甚微。于是他决定邀请一位藏族老师驱车前往学生家去做工作。学生的家在日喀则地区,距离珠穆拉玛峰不远,从山南市过去要走三百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因为当地下大雪,路滑不好走,本来五个多小时的路程走了近八个小时。他和藏族同事不顾车马劳顿,直奔辍学学生的家。他们分别做了学生和家长的工作,通过进一步了解,达瓦扎西家有一个小牧场,缺少劳动力,他要在家帮助父母。老师问他以后有什么想法,他说做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然后又继续劝导:你的眼光还要放得更远一点,以你的成绩考个好大学没有问题或者高中毕业再去当兵,将来考取军校也没有问题,那样岂不是更好?”在老师的劝说下,达瓦扎西同学和老师一道回到了山南二高。到学校时已是深夜,王玉龙老师望着天上的星星闪烁,他祈愿达瓦扎西将来也能像一颗星星一样发出自己璀璨的光芒。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玉龙觉得在西藏待得越久越能体会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通过教育,提高藏族同胞的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团结。为此,他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学生们发现老师是真正的关心他们为他们好的时候,就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也就认同了老师的观点。付出总会有回报,有一次活动课,王玉龙老师在操场上走着,一群学生走过来要和他合影,学生们把他拉到国旗下,排好队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都是一家人!”留下了一张他十分珍惜的合影。
来过西藏,才知道西藏的博大、静谧、神圣。用心体会过西藏,才知道西藏曾经的辉煌与苦难,才知道涅槃重生需要的勇气和力量!来到西藏的这些日子,王玉龙从最初的一种对高原的想往升华成了一种家国情怀。这一路走来,他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踏实和责任,更懂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奉献。这就是他援藏的收获,也是他人生的收获!
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将于4月中旬在苏州拉开序幕。安徽省共有5个项目入选,作为蚌埠唯一一所入围的小学,铁二小“扭转乾坤”艺术工作坊将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参加展演。
盘扣作为衣襟上的最美中国符号,承载了深厚、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是传统服装中的一种纽扣,其造型别致美观,于端丽之中见美感,在朴素之中蕴典雅,是中华民族极富特色的服饰语言。此次全国艺术展演,安徽省共推送了两个艺术工作坊,铁二小盘扣手工艺坊能从众多参展单位中脱颖而出。
盘扣制作工艺复杂、繁琐,已经面临无人问津的境地。为了将这门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并发扬下去,近年来,铁二小坚持特色建校。2017年,成立盘扣手工艺坊,用学校这个强大的能量阵地,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无限创意的成长营,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妙思、善动、巧手、心灵。让盘扣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学校邀请民间盘扣老艺人做指导老师,一批爱好手工艺的教师、学生主动加入,潜心研究。在老艺人精心指导下,盘扣手工艺坊的师生们不仅很快学会了制作传统盘扣,如一字扣、琵琶扣、玉凤扣等,还独创了蜻蜓扣、青蛙扣、金鱼扣。大家还将许多盘扣组合起来,拼成精美的图案,提升了盘扣的艺术价值。他们还开动脑筋,将传统盘扣与现代化元素结合在一起,如:制作盘扣发卡、盘扣钱包、盘扣手链、盘扣钥匙扣、盘扣耳环......一件件造型别致的盘扣饰品,不仅彰显了传统手工艺术的魅力,还体现了手工艺坊师生们的创新精神。经过一年多的研习打磨,已经成为区域内享有盛名的艺术特色。2018年11月,铁二小盘扣手工艺坊参加了蚌埠市艺术展演,在展演中大放异彩,备受好评。
新闻推荐
本报讯(徐建光马春婷)日前,淮上区沫河口镇确定2019年优化农业“五区”产业布局。发展水生蔬菜种植区。推进沿...
五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五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