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的母亲和我走散了,能不能帮我找找?”3月5日上午,在南京站候车室巡检的黄吉莉接到旅客求助。“广播室请注意,一马姓旅客与亲人走散,协请广播寻找!”15分钟后,走失的母亲与求助旅客团聚。
“这样的大小求助,每天在南京站发生不下300起。”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的第四代领头人黄吉莉说。
1968年,南京站建站之初,正值全国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际。当时,车站职工在全国劳模、客运员李慧娟的带领下,自发成立了首支学雷锋小组,义务帮助旅客搬运行李、缝补衣物。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服务旅客意识增强,原铁道部劳模孙燕光利用业余时间改造了一辆平板车,专门运送老弱残疾旅客进站上车,车上印有雷锋头像,被旅客亲切地称为“雷锋车”。
正是这么一辆车,一拉就是33年。从最早的平板车到如今的轮椅、担架车、电动行李车,车型越来越多, 拉车的人也变成了80后、90后。
2000年,南京站专门成立了一个班组,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志愿服务,班组命名为“158”雷锋服务站,谐音“义务帮”。服务站成立后,原铁道部劳模施凤英就常年服务于此。
20年来,雷锋服务站摸索出随访、送水、剪票、咨询、解难“五到位”;提供轮椅担架、针线药品、网络传真、应急充电、行李搬运“五免费”;提供购买车票、上下车、联系接力服务、拍发电报、邮寄信件“五帮助”;还总结出哄、忍、疼、帮、抚“五字”亲情服务法。
历时半个多世纪,四代铁路人先后接棒,传递着雷锋精神。
在铁路上,还活跃着一群群这样可爱的人,给出行的人带来温暖,送去方便。春节前,残疾青年吴明月来到蚌埠南站坐车,一路由工作人员护送至高铁上。这已经不是吴明月第一次享受这种“雷锋式”服务了。
“有了他们的帮助,我出行方便了,自信心也增强了。”吴明月说,“我记不住所有好心人的名字,但也想着做点实事感谢他们。”
2019年开始,吴明月只要坐火车,就会把铁路人帮助他进站乘车的视频发到网上。他想借此感谢铁路上的“雷锋”,因为好人好事原本就值得褒奖。他也想用亲身经历给那些不敢出门、怕给人添麻烦的残障人士带去走出家门的勇气。这,也是“雷锋”精神的传递。
新闻推荐
3月6日,市新华书店的员工在展示《新型冠状病毒消毒防控过程挂图》。日前,蚌埠新华书店向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三县...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