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蚌埠 今日五河 今日固镇 今日怀远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今日蚌埠 > 正文

“老蚌埠”眼中淮河两岸的变迁

来源:淮河晨刊 2020-01-19 07:47   https://www.yybnet.net/

宽阔的淮河大堤。淮河岸边的小区。居民王付路在大堤下打太极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了淮河流域的物产丰饶,也说出了两岸人民的美好祝愿。作为蚌埠的母亲河,淮河不但滋养着珠城百姓的生产生活,也见证着多年来城市的进步发展。

近日,记者采访了多名生活在岸边的“老蚌埠”,通过他们讲述与淮河的故事,探寻淮河两岸的变化,感受城市发展的步伐。

高坡土岗到防洪工程

“每天都来这锻炼,这里空气好、环境好,走走路、伸伸腰、拉拉筋,还能认识不少人,比憋在家里强。”当记者在大堤上遇到凌启鼎老人时,他正坐在垛子上休息。

今年76岁的凌启鼎老人是原华阳汽车制造厂的职工,现住华阳淮畔小区。他对记者说,因为职工宿舍就在大堤附近,所以年轻时常来淮河边,在他眼中,淮河大堤就像一个有着30多年交情的“老朋友”。

“每到下班或者节假日,我和同事就经常来河边玩,散散步、吹吹风、跑跑步,到夏季时,我们还结伴下河游泳。”凌启鼎老人对记者说,由于当时地处偏僻、人迹罕至,淮河河岸风景显然不及现在,硬件设施也比较落后。“当时岸边就是河滩地,四周都是树林,所谓坝子就是一溜高坡土岗,防洪能力差不说,就连像样的路都没有。”

据凌启鼎老人回忆,伴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淮河防洪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末拉开帷幕,昔日的高坡土岗不仅被加高、加厚、加固,而且还修建了绵延几十公里的沿河道路、闸涵桥站等,同时还配套建设了篮球场、广场、公园等一系列便民设施。

“现在的大坝比过去好太多了,防洪有大堤、晨练有广场、健身有器材、打球有地方、购物还有市场。”凌启鼎老人说,改造后的淮河大堤早已融入了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家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自打退休后,我几乎每天会来这里活动,早、中、晚三次,雷打不动,估计我在这儿的时间比在家里还多。”

从高坡土岗到防洪大堤,从城市郊野到滨河公园,在追忆河岸巨变之余,凌启鼎老人也感慨城市发展之快。“三十年前,淮河大堤上基本没什么人,现在一到晚上,大堤上热闹得像市场,市民有了休闲娱乐的新去处,真的不一样了。”

难忘的码头记忆

“小时候,淮河边上有客运、货运好几个码头,二号码头是我和弟弟经常去的地方。”说起对淮河两岸的印象,从小在二马路长大的刘尚喜首先想到的就是离家不远的二号码头。

现在家住城市之光小区的刘尚喜从前生活在二马路。他在兄弟姐妹五人中排行老四,由于家里人口多、收入低,家庭生活困难。上个世纪60年代,年纪尚小的他便经常带着弟弟到二号码头做工讨生活,于是,那段码头经历便成了他脑海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据刘尚喜回忆,当年的二号码头位于工农路最北端,入口是一道闸门,经过闸门就是偌大的露天货场和码头。“当年的码头一派繁忙景象,成群结队的轮船在岸边等待卸货,岸上成排的吊机把船上的货物卸到岸上。”刘尚喜还清晰地记着当年,码头上堆积着成山的散装货物,空气里散发着柴油的气味,耳边回响着轮船的汽笛和吊机作业的轰鸣。

刘尚喜常和弟弟在码头“砸石头”。原来,码头曾经是建筑石块的集中堆放地,由于石块直径大多有十几厘米,无法直接用于生产,于是便催生了人工碎石的行当。

所谓“砸石头”就是把石块破碎成拇指大石子的过程。“我们俩随身带着小锤,石场提供一口筐,再找一块大石当砧板。做工时,我们先用铁圈把石块围住,然后两人交替轮流砸,直到把石头砸成小块为止。”刘尚喜说,他们会从早上一直干到天黑,肚子饿了就吃口馒头,天冷了就用草席把自己圈起来,一天大概能碎石5-6筐,按每筐能挣1毛5分计算,一整天能挣9毛钱。

如今,刘尚喜记忆里的二号码头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绵延数公里的滨河公园,而昔日助推城市发展的老码头也被新港码头所取代。当得知新港码头用集装箱运输时,刘尚喜笑着说,“好事,好事,航运越来越发达了,终于不要再砸石头了。”

“趴趴房”到高层住宅楼

如今,从席家沟排涝站出发,沿着淮河大堤东行,随处可见高耸的住宅楼盘。很难想像在若干年前,这片高楼成群的地块曾经是众多船民集中生活的棚户区。

今年65岁的徐宝成是原水运社的退休职工,现在生活在淮畔人家小区。上周末遇到记者时,他正看着外孙在小区里玩,自己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听广播。说起淮河两岸的变迁,作为曾经生活在棚户区的老居民,他对记者坦言,自己最深的体会莫过于居住条件的改变。

“过去,我们跑船的大多数没有房子,后来就在大坝子上搭窝棚住,过去大伙管这叫‘趴趴房’。”徐宝成说,当时的窝棚用河泥混树枝、秸秆做材料,靠着人工夯土垒成,房顶则用茅草遮盖,由于既没水也没电,日常生活非常不便,条件有时甚至不如居住在船上。如果遇到暴雨天气,家家都会漏雨,雨水漫进屋里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个20平方米的屋里,过的日子比住船上好不到哪去。”

后来,徐宝成从水运社退下来,正式上岸生活。于是,他用积蓄把茅草屋改建成了稍大些的砖瓦房。尽管条件有所改善,可是徐家三口依然生活在破旧的棚户区,生活压力也没有减轻多少,“上岸后工资收入几乎没了,我们夫妻俩只能靠打工为生,孩子上学又要花钱,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的。”

到了2010年左右,市政府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徐宝成一家才真正迎来了住房条件的转折,经过数年的等待,他们一家最终搬进了淮畔人家小区70平方米的新房,“现在住的是两室一厅,有客厅有阳台,厨卫齐全,还有太阳能热水器。这与过去住的‘趴趴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垃圾岸线”变健身胜地

今年70岁的王付路是空压机厂的退休职工,家住新船塘附近的他,每天都来大坝锻炼身体。作为一辈子生活在淮河岸边的人,王付路对家门口的变化可谓了如指掌。其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淮河岸线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

“新船塘过去是一处避风港,也是众多跑船人的聚集区。”王付路说,曾经的河坝边上有数不清的窝棚,产生的垃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导致整条岸线一年四季都污秽不堪、气味难闻。“每到夏季汛期涨水时,你能看到河水泛着淡淡的黄色,水面上还漂一层厚厚的垃圾。等到潮水退去后,大堤下就是一个大垃圾场,要多脏有多脏,要多臭有多臭,滋生的蚊蝇更是不计其数。”

后来,随着政府启动棚户区改造,把大量的船民安置上岸,河坝下的生态环境在近几年才逐渐好转。今天,位于新船塘排涝站的大堤下,昔日脏乱差的河岸线变成了体育爱好者集中的健身点。采访中,记者看到,这里不但有乒乓球桌、羽毛球场、单双杠、平衡木,还有各种健身器械。种类丰富的运动机械、场地除了吸引人们跃跃欲试、一试身手,还为相同志趣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结识新朋友。

“现在环境好了,空气也好了,每天来河坝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王付路对记者说,正因为环境好了,现在的淮河大堤上不仅每天早晚都能看到市民健身、跑步,有时还能遇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在坝下游玩嬉戏。“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今天的淮河岸边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健身房,既能锻炼身体,还不用花钱,真是越来越好了。”

本报记者贾铁成苗成韬文/图

新闻推荐

蚌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本报讯(记者曹梦晴)日前,记者了解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市场监管总局授予“全国市场监...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拍卖公告(第二次)2020-01-17 07:47
邻 居 □张春生2020-01-16 08:46
猜你喜欢:
评论:(“老蚌埠”眼中淮河两岸的变迁)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