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婷婷实习生张曼露
家住绿地国际花都小区的温玉玲今年86岁,虽然腿脚不好,但依然喜欢到小区广场坐一坐,与老伙伴聊一聊。温大娘说:“好不容易出去一趟,却只能看得见他们张嘴讲话,就是不知道到底说了啥。那段时间可把我愁得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着。”
“上了年纪的人,没几个不耳背的。一开始我对门铃声不敏感,后来还出现了像风声一样的耳鸣。这些嗡嗡嗡的声音特别让人烦躁,还影响睡眠。”因为听力持续下降,温大娘备受困扰。
除了耳朵的问题,温大娘因膝关节疼痛,正常行走也愈发困难。签约家庭医生后,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找来了市第二医联体内的骨科、耳鼻喉科专家上门为其进行治疗。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后,温大娘的听力逐渐恢复,打电话不用总嚷嚷了,右腿的疼痛感减轻了不少,平时拄着拐也能自个儿在家里转悠转悠。温大娘高兴地说:“现在有个头疼脑热的,医生还能上门看,再也不用让孩子们专门请假陪着我到医院排队挂号了。”
像温大娘一样受益于“医联体”的患者还有很多。“报销高,门槛费低,比去大医院看病便宜不少,而且就在家门口,方便。”刚刚做完静脉曲张手术的齐先生告诉记者,手术费用约5500元,报销完只花了1300元。而且这一周就在家门口住院,家人照护也方便。
自市第二医联体建设以来,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提升软硬件设施水平,充实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完善。“上级医院的专家来了,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医疗技术,提高基层人员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业务骨干得到了培养,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院的管理也更加规范。”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林说,为了给辖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健康服务,围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社区医院积极探索建立有序的分级诊疗模式,在减轻市级医院就医压力的同时,让居民看病更便捷。
近年来,蚌埠市持续完善医联体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公立医院技术与管理优势,联合区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了10个由市属及驻蚌公立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联体,实行人财物、医教研一体化管理,将公共卫生资金和医保资金交给医联体管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和任务,促进慢病管理下沉社区,平衡优质资源供需关系。将辖区疾控、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整合,参与医联体公卫工作和绩效分配,调动工作积极性,解决社区公卫力量不足问题。统筹整合资源,保障发展可持续。
同时打通关键环节,提升基层功能。蚌埠市建立牵头医院医护人员转岗社区长效机制,鼓励引导公立医院医务人才向基层、向一线流动,主要承担“三类人群”、“四种疾病”诊疗、康复、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从根本上改善基层人才结构,确保“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目前全市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累计下派医务人员近千人,长期驻点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接受诊治患者216万余人。
据统计,去年蚌埠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62%,较上年同期提高12.6个百分点,县域内就诊率达82.73%,Ⅰ、Ⅱ类手术同比增长16.2%,综合医院“看大病”功能回归,基层医疗机构“看小病”作用增强,分级诊疗效应得以充分释放。
新闻推荐
无偿献血迎新春 不忘初心献爱心 136位医护人员献血2.94万毫升
本报讯(通讯员田甜文/图)春节临近,临床用血高峰期来临,为缓解用血紧张,1月9日上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展...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