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蚌埠 今日五河 今日固镇 今日怀远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今日蚌埠 > 正文

“刘 老” 张岩

来源:淮河晨刊 2019-12-25 12:19   https://www.yybnet.net/

称谓这个东西有时很玄妙。不介意的还好,若是介意的,你对于对方的称呼,不是左了就是右了,就不好了。介意与不介意,有时也是在自己这一边,你若不介意,对方也许无所谓;你若介意,并且诚惶诚恐的样子,对方可能就不得不介意了。就拿刘彬彬先生来说吧,我们蚌埠爱好文学的人大约都知道,他是报社编辑,编文学副刊的。从所属关系上来说,作者对于编者,应该称编者为老师的,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方显出尊敬为人做嫁衣的人。

毫无疑问,我对于刘彬彬先生的称呼,也是老师。坦诚地讲,我的内心很谦卑,直到现在都如此。从2006年因文字认识先生,到现在十三年如白驹过隙,一晃就过去了。十三年,斗转星移,我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许多人,许多事,认知都有了改变,唯独一点没有改变的,就是在文学创作上,刘彬彬先生是我的指导老师。我叫他老师,这个称呼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而他有时并不怎么“认同”,在某些公开或半公开的场合,他会跟人说我是他的“老弟”,他是我的“老兄”。

想想这个世界,如果逐渐偏向于冷漠和寒凉的话,一声平淡的“老兄”,便也可以慰藉一丝温暖了。

实不相瞒,我有时是个怀疑主义者,我对于浮在表层的一些东西的真实性和真诚度,有时会陷入一种习惯性的思索,会有一种质疑态度。我不太热衷于追捧和喧哗,我宁可相信一种安静,相信一句淡淡的问候,一声轻轻地“我很看重你。”

说起来好笑。第一次去面见刘彬彬先生时,我比较“多情”。大约写小说的人都是善于联想的,从“彬彬”这个字眼,我自作多情地推断出这位编辑老师应该是个女性,我于是对自己的这副“尊容”好好地梳理了一番,甚至还照了镜子,对着镜中的自己朦胧着那种可待期许的美意,见了才恍然一惊,那“彬彬”原是个“老头”。这“老头”坐着编辑的椅子,一坐就是几十年,那几乎一成不变的板寸头也跟着他几十年如一日,都有了一种“地标式”的意义。

当然,在写作手法上来讲,这叫夸张。在十三年前,彬彬先生还俨然是一介“帅哥”。我要严重声明,我并不是在奉承他。在我看来,他的这种内在的“帅气”更多地还是体现在他编辑风格的某种“霸气”上。你来稿可以,他也会认真“拜读”,但是他还会让你修改,你必须认真修改,他并不问你的身份和地位是什么。他的内心也有“温柔的部分”,他对老作者偶尔也会给予些许的照顾,对初学写作者也会给更多一点鼓励和宽容。培育本土作者的用心,莫过于此吧。我从散文到小说的写作,如果说有一点点进步,那无疑是在他负责的这块文学园地上成长的。

所谓指导,有时候只是一个认同,一种鼓励,一句批评。

实际上,虽然认识已十余年,我对刘彬彬先生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这也是我的处世交友习惯,真诚于心,淡然相处。这并不是说交友要刻意保持距离。事实上,我和刘彬彬先生的关系,与其说是师生,不如说是挚友。我自己认为,是这种淡然相处,在“淡然”的支撑下,我们才有可能抵达纯真的友情关系。于是我们聊天,谈文学,也谈文学之外在我们之间可以敞开谈的东西。我于是知道了他的青年时代的发型不是板寸,而是潇洒的“五五开”;于是知道了他作为一个痴迷于文学的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写小小说,也写中短篇;于是知道了因为文学,他收获了爱情,从招待所的服务员到报刊编辑,文学改变了他的命运;也于是知道了他的夫人姓贾,我们都叫她“西贝姐”;我们和彬彬先生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胆大妄为”地拿这位文学老师开涮……

那时候,这些年,我们相处其实是很好的。

后来对于彬彬先生的称呼有所改变。我是首先听到新闻媒体的某编辑说的。他们应该都是彬彬先生的同事,相处一室,怎么叫,也是不外气的。他们叫彬彬先生“刘老”。我片面地想,刘老?他们这样叫不对吧?刘老师的寸发还“熠熠生辉”呢,怎么就“刘老”了?我哑然失笑,后来再仔细想想,他们之所以叫“刘老”,应该也是对这位老编辑的尊称吧。这样尊称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从个人感情来讲,我实在不愿意别人称呼刘老师为“刘老”。这么“刘老”下去,彬彬先生会不会很快就老了呢?

可是时间最是无情。谁可以阻挡时间,让自己不老?

忽然有一天,我听文友跟我说,刘老师退休了。

刘老师老了吗?我们可以叫他“刘老”了?

事实上我们心有不甘。但是没有办法。我忽然觉得,这些年,我们相处下来的所有滋味,在这一刻都被中和了,中和为一种酸酸的祝福。

退休下来的刘老师,在干什么呢?我无从得知。后来听说他当了官,是那种小小的芝麻官——安徽禾泉作家村村长。他要经常去村里看看,摆摆这个,弄弄那个,把个村容村貌弄得井井有条。我们经常去村里看他,他见我们到来,自是高兴,起身烧水倒茶,像是亲戚见了亲戚,而他的形态又颇像一个土气的村长,不怎么像当年那个编辑先生了。

我们对于他的称谓又有了改变。平常,我们都还是叫他刘老师,但在私下里,我有时和朋友聊天,谈到刘老师,偶尔会一不留神就叫成“老刘”了。我这样叫他,是不是也是缘于“不外气”?缘于一种平民化、兄弟式的认同感?从彬彬先生到刘老师,到现在的老刘,之于我,跨度是十三年的。这十三年的跨度一直带着温度。所以无论我如何称呼他,那些称呼其实都指向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名词:“老师”。

退休后的刘老师,也是退而不休的。他是闲不住的人,他总想做点什么。所以他现在自称自己是“闲杂人员”,经常往作家村跑,很晚才回来,看起来总是风尘仆仆的。我们也是希望他忙一些。忙着就好。

前几天晚上,我发现“闲杂人员”老刘的模样变了,他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留了五五开发型,十六岁的模样。只是看起来很憔悴。脸瘦了,胡子还是白的。我很悲伤。刘老师不该是这个样子呀!

忽然醒来,原是一梦。叹息一声,轻轻地舒了一口气。望着窗外,天色已白。不知那留着板寸头的“闲杂人员”老刘又忙啥去了?

新闻推荐

拍卖公告(第一次)

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人民法院将于2020年1月26日10时起至2020年1月27日10时止(延时除外)在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http:...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刘 老” 张岩)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