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在胜利中路六中公交站台等车,此时正值放学高峰,只见人流车流交织,南侧大半幅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导致我需乘坐的106路公交车越过本站直抵下一站体育路站,我被放了一回“鸽子”。
由此引起一些思考:如何破解学校放学高峰造成的道路拥堵难题,固然有赖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道路交通、社会车辆管理等外部因素优化,但也不能轻视学生及其家长“内部”挖潜。
君不见,学校门前道路相当拥挤,亟须大家快速通过、有序疏散,可一边学生或三五成群勾肩搭背、并列硬挤,或若无其事、打闹嬉笑,一边接孩子的家长争抢停车位置,造成秩序乱上添乱、通行堵上加堵,非但自己走不快、走不安,还严重阻滞他人顺利、安全通过。堵路又堵心,首当其冲受到妨碍的是学生自身和接孩子回家的家长。
有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为了放学走得顺些、走得快些,学生及家长当持主人翁姿态直面问题,时常把讲文明、懂礼貌、守秩序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牢记在心坎里、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既注意学会谦让,又争取快速通过,既尽量把车停放在离学校大门远一点的位置,又不胡乱加塞,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谅互助氛围,才能使共疏堵点、同治难点真正见实效,让大家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学校是师生的“家”,治理校门口拥堵靠大家,站在“风险口”的学校和老师自然应勇于担责、主动作为,将工作往细里做、往深里走。一方面要进一步对学生加强文明素养的培育和安全知识的普及,引导学生争做文明有礼的好少年、争当安全理念的践行者。另一方面,不妨根据年级年龄差异,科学安排放学时间,有差别地控制放学时间节点,缓解“一窝蜂”挤“独木桥”的状况;有条件的学校,可像蚌埠第一实验学校老校区那样,在校门外设立班级散学点,通过有序的疏导,建立良好的放学环境和秩序;还可主动与公安部门沟通联系,在学校门前设置车辆禁停区域,从根本上整治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充分释放群策群治的叠加效应,让学生离校更有秩序、更加安全。
新闻推荐
星期天的下午,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晒得大树的枝叶不敢有丝毫摆动。我和妈妈顶着酷暑来到大润发超市,参加那里举...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