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蚌埠市一所培训机构的语言培训课堂上,6个小学生正用不同的语调,将同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朗诵出活泼、温柔等不同的感觉。
近年来,像这样的儿童朗诵培训班已不鲜见。随着社会朗诵热的兴起,许多青少年、成年人加入到朗诵队伍中。
少儿朗读渐热
与钢琴、绘画等不同的是,朗诵培训和朗诵考级的兴起还是近两三年的事。
“去年,班级里有几个学生考了语言朗诵证书。今年,我也着重加强了对我孩子这部分的培养。”市民杨女士从事幼儿工作,她发现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就接触了专业的朗诵。
杨女士的女儿9岁,今年开始接触朗诵。“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学些绕口令。之后,又报了一个比较专业的朗诵艺术培训班,主要是诗歌朗诵和即兴语言表达,难度是逐步提升的。”杨女士说。
“这几年,关于朗读类的节目很多,我每次听到经典诗文的朗诵,就会触动自己去翻书重温这些诗文,最后产生自己参与朗诵的冲动。”杨女士说,平时也会和孩子一起朗读。但是,送孩子学朗诵的初衷很单纯,希望她变得外向一点,懂得“好好说话”,自信地表达,对今后的社交能力也能有所帮助。
家长廖先生告诉淮河晨刊记者,他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对朗诵有兴趣,就为他报了培训班。
一家主要从事少儿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钱女士也表示,三年前,机构开始开办语言培训课程,从4个班到现在增长至8个班,基本都是满员。
“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蚌埠市图书馆也相应开设了朗读活动,从幼儿到青少年不同年龄段,开展读绘本、读经典的活动。这也是馆里长期设置的活动,每次的报名人数都是满员。”蚌埠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王海雲说。
只有理解作品才能饱含激情
朗读,作为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样式,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朗读是走近语文、学好语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是我一直跟学生们强调的,很多学生从朗读中受益。”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杨晓惠对记者说,时至今日她仍能够在朗读中不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她认为,近年来各种语言培训、朗读大赛层出不穷,这期间难免有的家长是抱着“打卡”的心态。在她看来,从朗读中有所收获,才是最大价值所在。正如朗诵比赛,就是要让更多青少年能在朗诵中受益。
“我也曾考虑给孩子报一个专业的培训班,但是一打听才发现,在培训班中,主要针对朗诵考级和表演考级两种业务。”市民张女士说,试听了几节课后,我发现有的孩子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考级,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度表演化”。
“近几年,经典诵读进校园如火如荼,随之出现一个现象,一些学生的朗读有的是背书、有的带有表演性质。”多年从事主持行业的高云表示,这种“模式化”“腔调化”的朗读并不提倡。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家长可以将其作为培养兴趣的项目来报,但不能将所谓的朗诵证书、级别等太过当真。
那么,朗读爱好者如何学习朗诵技巧?适合孩子朗读的文本又有哪些呢?
“好的朗读,要对作品充分理解,带着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二次加工。”
蚌埠市图书馆馆长丁钢告诉记者,在前不久落幕的安徽省公共图书馆联盟朗读大赛上,来自蚌埠的朗读者董峰朗读《一头老人的惊人之举》一文,随着“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头,慢慢往回走。”这一段的结束,台下很多听众为之触动默默流泪。最终,该作品获“一等奖”及“最受观众喜爱奖”。
作为获奖者,蚌埠市朗诵艺术协会副秘书长董峰表示,朗读一篇文章,要多次读,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只有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感情自然地流露,才能呈现真正有美感的朗诵。这样,才能打动更多的人。
“《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唐诗三百首》等较为适合小孩子读,孩子通过反复的朗读,能得到较好的熏陶。”董峰说。
一位朗诵爱好者陈松表示,对于青少年朗读,更关键的还是在演绎作品之前,选择适合儿童的作品,让孩子更好地去体验、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成人的选择更为多元化,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公开朗读,能让更多的朗读爱好者变为成熟的读者。
新闻推荐
国庆长假期间,瑞泰城市广场举办了“百米长卷画祖国”活动。来自蚌埠三十一中教育集团小学部的小记者们,为庆祝新中国...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