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雪郎生物基产业技术有限公司可降解塑料袋生产线。工人正在装袋。这些不同规格的可降解塑料袋即将出口英国。淮上区免费向社区居民赠送可降解塑料袋。从《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禁塑令”,到全国两会上首倡“开列‘禁塑令’负面清单”,再到在全省率先出台防治白色污染实施意见、明确禁塑时间表,2019年开年至今,蚌埠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坚定行动,跟“白色污染”杠上了。
这是蚌埠在“限塑令”实施11年之后,主动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的一次加压行动。其背后,是蚌埠可降解生物基产品替代技术的日臻成熟,更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承接后石油时代的责任担当。
蚌埠,正率先在全省隆起一股禁塑力量。
限塑→禁塑:示范区“先行一步”
放在生态文明的宏观视域下,禁塑是全社会的环境保卫战
在日益强化生态文明的今天,在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前,人们对“白色垃圾”的认识,早已不是填埋场里被狂风吹起的塑料袋,不是海洋里堆积成山的影像镜头,而是被埋进土里潜藏的毒素,被送进胃里不测的疾病,令人不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蚌埠市首次将“禁塑令”写入其中,明确提出“严格落实‘禁塑令’,扩大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脂替代塑料袋推广应用试点”。在随后的全国“两会”上,王诚市长又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向大会递交了关于支持推行禁塑令的议案,建议国家适时列出禁塑令负面清单,加大限塑令执法力度,推广使用聚乳酸制品,倡导使用PBS替代石油基塑料。一个月前,蚌埠市出台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治白色污染实施意见,宣布自7月底起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全面禁塑……
与十一年前全国推行的以经济手段和措施限制塑料袋使用的“限塑令”相比,蚌埠市自发升级的“禁塑令”,更像是对“白色垃圾”发起的赤裸裸的宣战,表明了蚌埠市对白色污染零容忍的姿态。
——2019年7月底前,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全面禁止购买、使用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
——2019年9月底前,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禁止购买、使用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盒、塑料杯。
——2019年12月底前,民办学校、民营医院、大型超市、大型商场等单位和场所禁止提供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塑料杯。
——2020年12月底前,适时在全市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塑料杯。
蚌埠市对塑料用品的年需求量究竟有多大?市发改委根据全国塑料产量和人口数量进行加权、估算后得出,蚌埠地区一年的塑料产销数约20.6万吨,其中,农地膜产销数约5482吨、快递袋约1645吨、快餐盒6332吨、购物袋1.5万吨。
“塑料袋、快餐盒、农地膜……凡此种种,因其使用的材料均为石油基塑料,形成的垃圾在自然界停留时间长则几百年,已成为沉重的社会之殇、环境之痛。从保护生态和子孙后代的角度出发,立法禁塑势在必行。”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李朝辉公开建议市人大立法,在蚌埠全面禁塑,倡导使用聚乳酸制品替代塑料制品。
对此,市人大法工委做出回应:2019年9月计划开展《蚌埠市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规定》立法调研,相关地方性法规起草工作或将于2020年正式启动。
这也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将受到法律惩处。
“为强化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监管,蚌埠在全市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针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及流通环境的企业和商户开展执法巡查。”市长王诚在接受省级媒体采访时表示,蚌埠将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源头上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白色污染,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树立榜样。
在这方面,淮上区身先士卒,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率先挑起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的担子——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带头使用可降解环保袋,该项经费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与大型商超对接,由生产企业直接向商超供应可降解环保袋,价格差部分由政府向生产企业进行补贴。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该区机关事业单位共购买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25530只。
今年,该区又加大力度,通过试点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选制,采取全体人大代表投票表决方式,将“禁塑”工作列入2019年度9个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与此同时,还将推广使用可降解环保袋列入《2019年淮上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全区所有文明单位、申报单位带头使用可降解环保袋。此外,还与第三方公益组织积极合作,在线上设计制作可降解环保袋推广使用点赞小程序,加强线上宣传推广;线下在全区9个社区和万达广场进行点赞宣传,免费赠送环保袋。
丰原+雪郎:生物替代“先发制人”
当“白色污染”成为一个时代难题,谁率先掌握生物替代技术,谁就占据制高点
已经走过11个年头的“限塑令”,因为没有靠谱的替代品,最终没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捡起菜篮子,拎起布袋子”的情况并没有如愿出现,各式各样的塑料垃圾仍然充斥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多位从事塑料制品批发的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都直接表示,随着快递、外卖的兴起,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不减反增,出现了“存量没减少,又有新增量”的情况。
现实如此经不住“推敲”,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在于: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被禁后,人们的购物包装需求怎么满足?也就是说,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是其中一道必答题,也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治本之道。
“研发、生产、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将成为治理白色污染的有力举措。”当治污共识达成,当机会窗口打开,迎面而来的,是蚌埠生物化工企业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东风。
安徽雪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的高新技术企业,出于对可降解塑料的敏锐嗅觉和精准的市场研判,2015年起,开始对全生物降解塑料领域进行探索。
“目前,我们已具备该系列产品的初始生产能力,产品取得欧盟DINCERTCO全降解以及可堆肥认证,现已形成产品内销和出口。”董事长李云政表示,随着市场需求和产量的日益增大,公司已经着手建设2万吨/年的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化样板工厂,并推动其尽早形成可复制发展的能力,从而择机实现进一步扩张,使产能达到20万吨/年。
据介绍,雪郎生物现有年产2500吨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线一条,生产线装备30余台套,主要生产以PBS为主的生物降解系列产品,包括手提袋、垃圾袋等。今年1-6月累计销售生物降解材料约740吨,其中95%以上出口欧盟(主要为英国),国内市场目前的客户主要包括淮上区政府集中采购,以及推荐的物业公司、五星酒店、银行等高端客户。
今年到过淮上区政府大院办事的人也许已经注意到,这里所有办公室的垃圾桶和纸篓已经统一被套上了一层果绿色环保袋。若有闲在区政府对面的超市逛上一小圈,漫不经心一小瞥,同样果绿色设计的环保袋也会跳入眼帘。而这些散见于机关单位、商场超市的环保袋,正是出自雪郎生物的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线。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凭借硬核技术成长起来的生物发酵工程科技产业型公司,丰原集团正巧借退市进园东风,寄望于聚乳酸制品对传统塑料和石油化纤的生物替代,实现新一轮起跳。
“只有那些原料来源于生物质并可生物降解的材料,才能真正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聚乳酸就是真正降解生物基材料的典型代表。”丰原集团副总陈礼平从聚乳酸的制备路径分析认为,以淀粉基生物质(如玉米等)和秸秆纤维(如各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成乳酸后再进一步纯化聚合而成的聚乳酸,在正常堆肥件下就可完成生物降解,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具市场潜力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绿色环保材料”“未来最有希望撼动石油基塑料和石油基化纤传统地位的新材料”,是目前生物可降解材料中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性价比最高、最贴近石油基聚酯的生物降解材料,占生物降解材料市场份额的70%—80%以上。
无疑,聚乳酸制品的生物替代,前途无量。而依托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聚乳酸纤维工程技术开发分中心的丰原集团,无论是单纯的聚乳酸生产,还是下游应用领域的聚乳酸纤维和聚乳酸塑料制品,技术成熟度已经帮助它们从实验室走进了车间,即将走上流水线。
眼下,丰原集团年产2万吨聚乳酸塑料生产线正处在紧张的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官方消息称,预计本月底可完成调试,正式投产,产品主要是塑料餐盒和水杯。
而随着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推广试点示范行动全面实施,蚌埠市将在各级党政机关食堂率先推广使用生物基有降解塑料餐盒,年内销售使用量可望达到2000万只以上。
顶层设计&千亿之谋:蚌埠将迎“高光时刻”
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技术和产品,将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一场“后石油时代”的生物基新材料革命
正是因为有了丰原和雪郎两家生物质企业的强力加持,蚌埠市才有了防治白色污染的底气,也才有了从限塑到禁塑“说来就来”的硬气。
这点,从蚌埠市制订出台的《关于推广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就可得见——“以工业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聚焦“后石油时代”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培育”是指导思想,依托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打造循环经济“蚌埠样板”是目的所在。
目前,蚌埠市集聚了22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逐步形成以聚乳酸技术为龙头,协同构建以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脂、呋喃聚酯为核心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体系,正在全力建设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建立健全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是蚌埠市实施由‘禁塑’到‘可降解生物基产品的进入替代’的关键之举。”市长王诚兼任市生物基新材料招商工作组组长,他对这一产业的高屋建瓴已经通过《意见》表达出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产业鼓励政策、推进禁塑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强化生物单体制备、制定产品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产品保障体系;制定产品推广目录、实施重点行业推广、分种类逐步扩大替代范围,建立健全市场推广体系,推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最终形成禁塑长效机制……
也就是说,由“禁”转“进”,只是蚌埠市防治“白色污染”中长期计划的第一步,在全市建立健全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和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工作机制,出台生物基材料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形成替代产品供给能力,带动全市生物基产业发展才是终极目标。
关于这点,市发改委主任陶广生心里有本“经济账”。他告诉记者,蚌埠生物基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后劲却无穷,“2018年形成产值350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600亿元,预计用3-5年时间可突破千亿规模。”他进一步补充认为,一旦未来“点线面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蚌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就可能迅速达到5万亿-6万亿元销售规模,届时将直接带动地方GDP超万亿元。
在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眼里,以聚乳酸为代表的蚌埠生物基产业,如果商业化进程顺利的话,仅产业链上游部分未来8—10年就可达到1万亿元产值。按照1:30放大到全产业链,可在全国实现30万亿左右产值。
“我们认真测算过,我们现在已经全面掌握了聚乳酸的全产业链生产技术,掌握了聚乳酸从生产到制作成可降解薄膜,或者纺成线织成布,最终变成我们购物用的可降解塑料袋、身上穿的衣服、地上铺的地毯、孩子手中的无害玩具和餐具的全过程。而这整个过程都不用离开蚌埠,我们自己就能全部完成。”
李荣杰认为,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两个市场”分析,当前正处于聚乳酸产业大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聚乳酸产品面对的将是全国乃至全球广阔市场:从国内看,继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达“限塑令”后,吉林省于2015年1月1日实施全国首个“禁塑令”,江苏省于2015年推出加强版限塑令,海南省于今年初出台了《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但因为普遍缺少替代产品,侧面映衬蚌埠的市场潜力。从国际看,欧盟、法国、新西兰、蒙古、印度、韩国、英国、加拿大等近年来纷纷出台“禁塑令”,意味着国际可降解制品市场空间巨大。“蚌埠下好‘先手棋’,每年实现几亿只‘蚌埠产’可降解包装袋出口,不仅为解决白色污染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也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之城?材料之都’、推动社会绿色发展贡献\‘蚌埠力量’。”他这样直言。
就当下而言,蚌埠生物基引领原材料产业革命和绿色环保潮流,还需要闯过“三关”,即产能关、价格关和消费者接受关。因为,与石油基产品相比,生物基产品目前价格比较优势尚不突出,一些颠覆性性能如可降解、环保等并不天然地具备“显性”特征,要使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迅速接受并不那么容易。
但是,有一点可以想见的是,随着各地“禁塑令”、“限塑令”的深入实施,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只是朝夕之事。而伴随消费市场扩大的,将是企业产能的迅速提升和市场价格的理性回落。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推动这场“后石油时代”的绿色革命。
新闻推荐
一周4门学科,每天都要上三四个小时的课程,上6天休息1天……暑期过半,与高温天气同样火热的是各种兴趣班、培训班,有...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