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蚌埠 今日五河 今日固镇 今日怀远
地方网 > 安徽 > 蚌埠市 > 今日蚌埠 > 正文

误读明史之于谦 □周洋

来源:淮河晨刊 2019-05-16 08:31   https://www.yybnet.net/

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一个奇特而又微妙的年份。

六月二十四日,开创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走完了他跌宕传奇且又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年,太祖71岁。

与此同时,一个多月前,在离应天数百公里外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一个男婴刚刚呱呱降生。

就像是一场完美的交接,这个日后在明朝排名第二的伟大人物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拯救大明于水火,因为他的出现,明朝的国运才得以延续200余年。没有他,整个大明王朝以及近现代的历史都将重新改写。

他的名字叫于谦,一个令千秋万代都为之景仰的英雄。

就像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人物一样,成名之前必然有不同于常人的各种传说。当然,于谦也不能免俗。流传最广的就是在他七岁的时候,有个游方的和尚看到于谦时惊奇于他的相貌,说他将来会成为拯救时局的宰相。于谦八岁时,他穿着红色的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人觉得很有趣,便逗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当即颇有气势的回道:“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这当然都是民间的一些传说,是真是假已经无从考证。但传说归传说,有别于普通的孩童,于谦从小便志存高远、刻苦读书。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将文天祥的塑像悬于书房之内,作为学习的榜样,数十年如一日。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28岁的于谦出任御史,跟随刚刚登基的明宣宗征讨起兵造反的汉王朱高煦。朱高煦被俘后,奉宣宗的旨意,于谦数落朱高煦的一系列罪状,他义正辞严、声色俱厉,朱高煦被这位严厉的御史斥责的趴在地上不敢抬头,不停的发抖,很快便俯首认罪。宣宗朱瞻基龙颜大悦,当即让年轻的于谦巡案江西。于谦也不负皇帝的托付,在江西平反了很多冤狱。自此,于谦走入了皇帝的视线。

朱瞻基执政期间,延续了其父明仁宗朱高炽的治国理念,继续重用“三杨”,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很快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史称“仁宣之治”。

得益于仁、宣二朝清明的政治环境,像于谦这样清廉的官员很受重用。从一个普通的御史,很快就升任到重要的位置,三十二岁便升到了巡抚。尤其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政内阁的时候对于谦极为欣赏和重视,只要于谦奏请的事件,很快就能得到批示和回复。

到了英宗朱祁镇执政中期,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政治开始腐败。官员觐见皇帝必须向王振奉上金银财宝。刚直不阿的于谦很是不屑,每次进京述职都是两手空空。别人问起时,他便说“我只有两袖的清风”。恼羞成怒的王振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降罪,可让王太监没有想到的是,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连皇帝都亲自过问。无奈之下,王振只得恢复了于谦的官职……

我经常在想,假如宣宗执政的时间能够再长久一些,假如英宗朱祁镇没有重用宦官王振,假如皇帝没有受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于谦应该会像许许多多大明的官员一样,兢兢业业的办事、一如既往的清廉,默默地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可历史毕竟没有那么多假如,那个让于谦千载留名的事件还是到来了……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九月十三日。

“臣宣府总兵杨洪报:于土木堡所遗军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枝,大炮八百个。”

奏折翻译成白话文的大致意思就是,在土木堡战场上,发现我方将士遗留的上述那么多的武器和装备。那问题来了,明朝二十余万将士呢?答案:全部阵亡和被俘了!皇帝也被掳走,无数文官武将战死,当时最为精锐和先进的三大营全军覆没!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

此刻,用走到了亡国的边缘来形容大明王朝绝不是危言耸听。要知道,阵亡的二十余万将士和“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都是明朝数十年积累的家底子,都在土木堡战役中被也先一扫而空了。不仅如此,自八月十五日土木堡兵败后,也先军队精锐的士兵、高涨的士气和明朝城中惊惶失措的百姓、士气低落的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何况连皇帝都被掳了去,这一幕和三百多年前宋朝徽、钦二帝被掳又何其的相似。那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明朝将重蹈北宋灭亡的覆辙,亡国也已经是近在咫尺的事了。于是,逃跑投降、国都南迁的观点甚嚣尘上。

八月十八日,土木堡战役后的第一次朝会举行,因为朱祁镇被掳,会议由暂代皇帝执政的朱祁钰主持,会议的议题就是国家从此将何去何从。可这些文武百官进殿以后除了嚎啕大哭和茫然无措外,一点主意也没有。哭声稍停,徐埕发言:“我夜观天象,对照天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正当很多大臣纷纷附和的时候,一声断喝响彻朝堂:“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正是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在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献身,我们称这样的为英雄。要知道,当时人心涣散,京城空虚,要提出这样的担当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于谦真可谓当之无愧的英雄!

好在朝廷中还有一些正直的大臣支持于谦的主张,于是京城保卫战正式拉开帷幕。由于兵部尚书已经阵亡,且又是于谦提出的保卫主张。于是,于谦便责无旁贷地成为京城保卫战的统帅,他的不朽传奇也从那一天起开始铸就。

虽然于谦在进入仕途之后很长时间从事的都是文官的工作,可这并不妨碍于谦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主官。史载,自于谦接任兵部尚书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战备措施和方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备操军、备倭军、运粮军这样一些后勤部队以及京城以外的军事力量,很快组织成一支十余万人的军队。虽然不是主力部队,但在于谦的不断努力下,军心民心渐渐地安定了下来,军士们同仇敌忾,对抗敌人的勇气和信心都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明朝军队便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便做好了一切战争前的准备。于谦的个人威名和声望也达到了空前的顶点,所有的军民都相信,在于谦的带领下一定会打赢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在战前军事会议上,于谦派分京城九门护卫人员,在分配了其他八个城门以后,将最重要的护卫德胜门的任务留给了自己,并指示督战部队:“大军开战之日,便为死战之时,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敌者立斩!”将命一出,举座皆惊!了解北京的都知道,德胜门位于四方城的正北端,和北方南下入侵的瓦剌军队最先遭遇,一旦开战,战争最为惨烈。关闭九门,也即意味着一旦走出城门,除了凯旋,只有死路一条!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

狭路相逢勇者胜。更何况,兵部尚书于谦身体力行,亲自作战,军队官兵众志成城、意志坚如磐石。史载,自十月十一日保卫战开战,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队兵败退出塞外,短短的二十多天里,于谦领导的明朝军队打退了也先军队无数次进攻,也先军队死伤无数。

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至此完美收官。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被掳一年有余的英宗朱祁镇被接回京。

起初,景泰帝朱祁钰是极力反对大臣们提出将朱祁镇接回来的。从一开始非常不情愿接皇帝的位子,到慢慢的感到至高权力带来的快乐,他已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俗话说国无二主,他害怕自己已经得到的一切会再次失去。可朝中的很多大臣却提出战争已经结束,应该把英宗接回来。于谦也上奏说,朱祁镇已经被封为太上皇,回来不可能继续当皇帝,在这种情况下代宗才勉强同意把人接回来。

虽然朱祁钰勉为其难的同意了大臣们的建议,可他还是人为设置了很多障碍,只随便派了礼部一个官员去和瓦剌谈判。可没想到这个叫杨善的官员居然把朱祁镇接回国了。无奈之下,在草草地举行过简单的迎接仪式后,太上皇朱祁镇就被代宗打发到了南宫去了。而且这一去就是七年,这期间不仅宫门紧锁,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没有。其实,朱祁镇等于被变相的圈禁起来了。

与此同时,于谦却是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候。因为对明朝有再造之功,于谦深受明代宗的器重,也给了他很多赏赐。可都被于谦拒绝了,他推掉了所有的奖赏,说道:“让敌人打到京城,是我们大臣的耻辱,怎么还可以邀功呢!”但朱祁钰执意让他接受,无奈之下,他只接受了少保(从一品)的封号,其他的赏赐坚决不接受。于少保的称呼就这么流传了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于谦自己也没有想到,从当初狼子野心的也先拿朱祁镇要挟大明王朝,于谦喊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时候,他就不知不觉的站在了朱祁镇的对立面。再加上当初英宗被俘后,北京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为稳定人心,也避免被瓦剌无休止的勒索,主张立朱祁钰为帝,仇恨的种子早就在朱祁镇心里埋下了。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到一年多身陷囹圄的阶下囚,继而被景泰帝软禁了七年之久,其间所遭遇的辛酸、痛苦、羞辱和磨难,肯定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朱祁镇应该把于谦恨到了骨子里。可年纪轻轻的明代宗忽然病重,又没有儿子,皇位继承成了困扰朱祁钰和朝廷的头等大事。就在景泰帝病重和犹疑之间,史上有名的“夺门之变”发生了。

景泰八年(1457年)一月十六日晚,经过长时间的预谋,在武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的组织下,率领弟子和家兵千余人,用暴力手段砸开南宫大门,请太上皇朱祁镇升坐舆驾,从东华门进入了奉天殿即位,成功地完成了政变。

有的史书说于谦当晚是知晓这次政变的。《西湖游览志馀》记载:“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等去!”我个人也赞成这种说法。因为于谦当时是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并总督一切军务,召集军队镇压叛乱真是易如反掌。但于谦并没有这么做,甚至没有这么想,原因很简单,虽然于谦是不希望明英宗重新复位,可他对事不对人,始终都是一颗公心。作为大明的臣子,一贯“以社稷安危为己任”,至于自己何去何从,他没有做更多的考虑。于谦之所以按兵不动,完全是和当时的朝局有关系。当时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很长时间不能上朝理事了,又不肯复立太子,导致朝野上下不安。如今,年富力强的朱祁镇复辟。尽管会对自己不利,但只要对国家对百姓有利,于谦才能够非常的从容淡然,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可以说,于谦的心里只有国而没有自己,只要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谁当皇帝都可以。

朱祁镇成功复辟后,一开始也没有想杀于谦,虽然心里忌恨,可他也知道于谦对于明朝有天大之功,且于谦论操守、论品行、论能力都无懈可击。可当徐有贞(即当初提出逃跑论的徐埕)提醒朱祁镇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后,犹豫再三的明英宗终于下定决心,杀掉于谦,抄没家产,家人充军。

景泰八年(1457年)一月十七日,朱祁镇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和吏部尚书王文,并在五天后一月二十二日以莫须有的谋逆罪诛杀于谦,并迫害于谦所推荐的各级官员,造成了明史上有名的冤案。消息传出,京城百姓落泪。查抄于谦家的兵士们在看到于谦家里除了御赐的官袍和宝剑外,别无余物,清贫如洗,也都默默的流下了眼泪。

正义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明英宗去世后,明宪宗朱见深即位,于谦的冤案很快得到了昭雪。明宪宗在给于谦的祭文中说:“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材,历事先朝,茂著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特,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明宪宗把于谦的死归结于石亨、徐有贞等权奸的迫害,竭力为其父英宗开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如其人,且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英雄致敬!

作者介绍

周洋,70后,《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成员。对于文学,因为热爱,所以喜欢。钟爱明清史,感觉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发现过往,照亮当下,预见未来。

新闻推荐

明珠吟 黄丹丹

淮河有名城,曰珠。珠城即蚌埠市。我总爱像唤自己亲近的喜欢的人似的,不唤它蚌埠这个学名,而唤它为珠城。珠城...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误读明史之于谦 □周洋)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